向科学进军——新中国科技事业60年回眸

2009年08月11日 14:54   来源:新华社   孙 闻 吴晶晶 胡 浩

  

  6月15日,岭澳二期项目4#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被吊装发运。当日,我国首台国产百万千瓦级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岭澳二期项目4#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广州制造成功并顺利发运。业内人士称,这代表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华社发

  42年前的6月17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此前两年零八个月,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两年十个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弹指一挥,甲子轮回。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为国家富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伟大历程,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昭示世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北京市北海公园附近有一条名叫文津街的小街。沿文津街向西不远就是“北大红楼”——90年前,一群热血青年在这里把“赛先生”请进了中国。

  1949年11月,文津街北侧的3号院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院部机关所在地,对面就是中南海——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事业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际上面临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突破封锁,提升实力,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随后,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出发展科学技术的 “12年规划”和“10年规划”。两个规划的实施催生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和产业的诞生。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科技事业也走进了严冬。

  一次盛会让1978年的春天显得格外温暖——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

  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把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06年,国家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从推动社会进步到服务民生,科技发展令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

  经历过1959年至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都对粮食短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影响有着切肤之痛。就是在那个时候,当时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决心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

  那时,杂交稻研究是公认的世界难题。袁隆平不信邪,最终成功破解了这个难题。“二九南1号”“三系杂交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正是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推动力,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粮食生产的奇迹——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从新中国诞生之初,“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就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60年来,科技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科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每一个重大工程中都浇铸了科技人员的智慧;科学育种、合理灌溉、土地增肥,每一穗丰收的稻谷里都饱含着科技人员的心血;荒漠治理、节能减排、污染防控,每一项技术革新中都凝结着科技人员的汗水……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难险重的关头,科技更是彰显出巨大的力量: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站——科技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让我们的收获超越了金牌;遥感监测、卫星通信——在抗震救灾的决胜时刻科技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在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未来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必须依赖于科技教育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说。

  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不断迈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中国改变了世界科技景象。”美国三大理工学院之一的佐治亚理工学院2008年在一份关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新中国成立时,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正在脱颖而出;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位居第三;SCI收录中国论文9.48万篇,世界排名也是第三……

  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而贯穿其中的,是我国科技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科学技术的雄心壮志。

  “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丰收计划”等陆续出台,科技之光照亮了经济建设的各个角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了一大批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龙芯通用CPU、曙光和深腾高性能计算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歼十战斗机、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

  站在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首新中国科技发展不平凡的历程,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位置,科技事业一定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中国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