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入户,在不配套的制度环境里裸奔

2009年12月28日 16:31   来源:南海网   

  购房入户,在不配套的制度环境里裸奔

  解读:南海网编辑中心;执笔人:王琅

  在年初金融危机深入影响、全国楼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海口、定安等市县重新祭出“购房入户”政策,但看似无可非议的事,偏偏招来了诸多非议。背后的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

  首先要看到,尽管海南有“高考移民”的历史阴影,但“购房入户”政策的本身并不必然是罪恶的。在中国户籍改革的大势面前,“购房入户”实际上是一种推动力量。社会上对“购房入户”政策的重启有这么大的反响,也恰好反证了传统的户籍制度在资源的区域流动和调配上造成的巨大不公平。海南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资本、人才等方面的流动性需求必然很高,因此,户籍改革宜早不宜迟,“购房入户”完全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项措施。况且,对岛外市场依存度已经达到80%的海南楼市而言,“购房入户”政策的重启,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景气预期。

  不过,值得保持警惕的是,“购房入户”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也绝对不应当仅仅是作为挽救金融危机下海南低迷楼市的一剂药方。否则,不但是大材小用,且会引起激烈的反弹。就是说,“购房入户”政策稳妥推动的环境里,必须要有一系列好的配套制度。

  对于公共政策的出台来说,除了考量它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外,还有考虑到它是否维护社会的公平。所谓的公平就是,一则,不能使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让大多数人的利益受损,二则,哪怕是少数人获利,也必须体现分配的兼顾公平。“购房入户”政策在海南,乃至全国都难以为继,主要原因就是对住房的保障性属性,及其背后所包括的灰色福利等因素考虑不足,有失公平。

  以海南为例,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的发展水平低,决定了本地居民收入水平和可承受房价也较低。但随着外来需求的逐步增加,海南楼市的岛外依存度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80%的水平,房价不断上涨,最终导致了本地居民买不起房,怨声载道。在保障性住房上,海南的推进,并不比内地省份强劲,本地居民无法直观地享受到土地红利所带来的福利增量;而居民直接参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红利上,本地居民又大多无法涉足,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往腰包里揣钱。“低工资、高房价”之间分配鸿沟,是本地居民抵制“购房入户”政策的根本原因。可惜,我们再重启“购房入户”政策的时候,却没有更周全地去想这些问题。

  进而,对教育、医疗和环境等公共资源挤占的担忧,就成了本地居民抵制“购房入户”政策最直接的冲动。能够在海南买“二房”的,基本上都属于社会上的中产以上阶层,其财富的支配力和话语权的掌控力,都比本地多数居民要强。相对于很多地区,海南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历来并不怎么排外,但是在涉及利益的分配问题,人总是经济理性的,又必定会思考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也正是政府需要考虑的事。“购房入户”政策的重启,固然能带动人才、资金的“洼地效应”,但当前这个政策的含金量,可能更多的在于岛外购房者对海南教育、卫生和环境等资源的分享。遗憾的是,恰好我们推进“购房入户”政策的时候,在“高考移民”、环境价值评估及补偿机制等配套问题上,要么就一直拿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干脆草率地“一刀切”,要么就是甄别程序繁琐,行政成本高企,犹疑不定。

  回顾海南推行“购房入户”政策的历史,其中几经反复,“门槛”不断调整,甚至政府承诺无法兑现的事也有发生,造成了对购房者和本地居民的双向不公。因此,政策部门的公信力也随之受到损伤,不可谓不是教训。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利益的公平性调配。重启“购房入户”政策并不难,难的是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先建设好配套措施,再一举推进,则必定大事可成。否则,让“购房入户”政策在不配套的制度环境里“裸奔”,再面临着周围不少暗箱操作者的觊觎,它岂能善终?

(责任编辑:朱津津)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