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青年卢鹤:
不是改革开放,我哪能开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我可以说是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不是改革开放,我怎么能从东北老家来到首都北京工作?我哪能开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除夕夜,在北京南二环边租住的一套两居室里,谈起自己的成长过程,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卢鹤感慨万千。
卢鹤目前在北京的一家私有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之前他曾做过几年保安。说他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非常贴切,不仅仅是他的生活变化,就是他所从事的行业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无论是从1984年才开始成立的保安服务公司,还是近些年才大量走进家庭的小汽车,无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我小时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剩不下什么钱。”卢鹤说,“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生活也慢慢好转。我从学校毕业后,在家闲着找不到合适的事干,于是就想走出去闯一闯。”
改革开放为卢鹤提供了广阔舞台。“我原来只想来北京看看,没想到还挺顺利,北京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
卢鹤7年前刚来北京时做保安工作,每月可以收入1000多元钱,一下成了家里挣钱最多的人,可以为家里分忧了。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卢鹤一直在充实自己:自学英语,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元钱学电脑,又拿出3000元钱学开车……
经济的发展也为卢鹤提供了更多机遇。2005年,他成为一名汽车销售代表,因业绩突出,收入比刚来北京时翻了几番。几年前,几十元的故宫门票舍不得买,现在故宫、长城等“该转的地方都转过了”;几年前为了省路费不回家过年,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几乎开车跑遍了北京的城里城外……
“对于这些年的发展,我觉得思想解放非常重要,否则不会有今天,也不会有未来。”卢鹤说。
离职回乡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国家干部曾纪元: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月6日傍晚,山西省定襄县东霍村曾纪元家的两层楼里灯火通明,门前大红灯笼和红红的春联映衬着新年的喜庆。
“我小时候过年盼望穿新衣,吃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54岁的曾纪元回忆道,“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那时刚刚参加工作,过年回家只有5元钱置办年货。”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和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冲击,也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曾纪元对记者讲述了他创业的故事:1986年,定襄玉米生产获得大丰收。但丰收后的农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玉米卖不出去,当地又没有一家能够消化玉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当时还在定襄县乡镇局工作的曾纪元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帮助村里化解这一难题。经过认真考虑后,他认为农民种下的粮,要想获利,必须办加工厂。经过努力,一个年产3000吨的淀粉厂建成投产了。
如今曾纪元离职办企业已有20多年,企业不断壮大,经营不断拓宽,然而始终没有离开转化玉米这条路子,并以此实践着为村民办实事、让村民得实惠的初衷。他投资给东霍村硬化了所有街道;新修了校舍,安装了锅炉、暖气,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还设立了教师补助金和助学基金。曾纪元已累计向社会捐款500多万元。
企业发展激发了村民的劳动热情。现在,东霍村没有一个闲散劳力,人均年收入已由办厂初期的不足千元增加到2007年的8600元。
“孩子们都回来了,我准备带他们好好转转,让他们看看农村的变化。”曾纪元描绘着新年构想,“今年我计划投资500万元,给咱村建一所新学校、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所文化大院和一座卫生院,还要改造一条过村公路”。(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