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录音机的甜蜜回忆

2008年05月10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世纪80年代初,录音机开始在我国兴起。马路上常见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他们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追星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音机成为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是除电视机外,人们接触音乐的又一来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音像放映电器市场的快速发展,除了各类录音机外,录像机以及VCD、DVD等播放设备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walkman、CD机、mp3、mp4等高科技数码产品如狂风巨浪般席卷而来,录音机最终被淹没在这股“狂风巨浪”中。

    在临海市小芝镇居民王玉鹃家的仓库里,排排坐着3台大小不同、款式不一的录音机。从架起爱情桥梁的奢侈品,到家庭生活的调味品,到学习工作的必需品,再到“入住”仓库的纪念品,这3台录音机录下了她和家人一路走来的点滴回忆。

    第一台录音机:架起爱情桥梁的奢侈品

    第一台录音机是一部手提箱大小的老式录音机,是王玉鹃的爱人林森工作第一年时,花了100多元托在外跑船的朋友从外地带回来的。在那个每月工资仅二三十元的年代里,价值上百元的录音机算是一种奢侈品,拥有它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它当作宝贝一样随身携带,爱不释手。“林森也是这样,上班提着、下班拎着,就连到我家来玩也带着。”原来这个录音机还是王玉鹃和林森的媒人:买这个录音机前,她和林森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只因为是同学,往来比较多;而有了这个录音机后,他们就常常在一块,借来磁带学唱邓丽君的歌,还一边听歌一边抄歌词。久而久之,爱情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萌芽了。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回忆往昔的恋爱时光,王玉鹃忍不住哼起了邓丽君的那些经典老歌。

    第二台录音机:家庭生活的调味品

    在王玉鹃和林森成家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85年,为他们牵线搭桥的第一台录音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为找不到地方修理,他们只好决定弃旧迎新。

    “后来买的就是这台录音机。”王玉鹃手指着眼前一台“CF”牌双卡录音机告诉记者,为了买这台价值200多元的高档录音机,林森花掉了他一年的积蓄。

    每个星期天,王玉鹃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揿下录音机的播放按钮,让邓丽君那甜美的歌声飞扬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然后和着节奏,一边哼唱一边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

    “这台录音机还是我女儿的闹铃。平时哄她起床,她会哭,会发脾气,可当录音机一‘唱歌’,她就乖乖地起床了。”王玉鹃告诉记者,是这台录音机教会了她《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小燕子》等不少好听的儿歌。“女儿喜欢唱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王玉鹃说。

    第三台录音机:学习工作的必需品

    第三台录音机是银白色的,看上去小巧轻便许多。王玉鹃告诉记者,当初买它主要是给上初中的女儿学习英语用的,结果女儿用它来听歌的时间远远多于听英语。

    在女儿读小学时,丈夫单位分了一套5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给他们,新买的录音机就放在女儿的卧室里。每天晚上,女儿总喜欢开启录音机,边听流行歌曲边看书写作业。“什么《偏偏喜欢你》、什么《心太软》,啥流行听啥,还总百听不厌。”王玉鹃说,怕女儿做功课不专心,她曾将这台录音机收缴,为此,女儿还和她怄了好几天的气。

    不过好在女儿没有不务正业,成绩一直不错,王玉鹃最终还是将录音机“完璧归赵”。

    记者感言:在娱乐资源贫乏的那个年代,是录音机这一最普通的家用电器带着我们结识邓丽君的声音、走进流行音乐的世界,感受青春萌动的美好与快乐。而现在,因为技术的快速升级、高科技数码产品的出现与普及,它功成身退了。当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感叹时光荏苒、孩子大了、自己老了时,再回首那段激情岁月、吟唱那些经典老歌,收获到的一定也是一种淡淡的、踏实的幸福。(来源:长江日报)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