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 狂欢之后陷入迷茫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 狂欢之后陷入迷茫

2008年12月24日 11: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杨烨


    市场似乎一瞬间被踏空

    在完美的市场表象下,危机已经在这个看似红火的行业里暗潮涌动。

    自3月份开始,钢铁下游的汽车行业销量就再也没有超过2007年同期水平,从5月中旬开始,还出现了持续的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开始缓缓回落。

    下游需求减少的信号已经无法消退钢厂生产的热情,不仅中小钢厂纷纷上马,大型钢厂也在不断增加产能,6月份全行业产量创下5387.27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高额利润让这些本来“精明”的贸易商们开始变得贪婪起来,他们并不急于出货,而是想要购进更多的钢材。“当时有一种说法,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型项目的复工,北京市场拉动的钢材价格会有一个大的反弹,很多港贸公司都在北京周边地区租了库房,在价格很高的时候购进了大批钢材,”雷军说,“尽管从6、7月份开始,市场成交量已经在下滑,但大多数贸易商还是选择在价格高位时候购进大批钢材,‘囤货待涨’的心理在业界蔓延。”

    “我从6月份开始,开始加速清空库存。”他考虑到奥运会后市场恢复最快也要到11月底,时间距离太长,手里压货越多越有风险。

    这个“怪异”的决定,不仅让同行不理解,更让他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当时我把库房存货压低到了3000多吨,而我们存货最高可达到4、5万吨,一旦价格继续上升,我这个决定将意味着我很可能给公司损失数千万元的利润。”雷军停顿了一下说,“当时心里真的很慌,很毛。”

    支持雷军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手上缩水的订单。“8月份,我们原本送货的一个单位原本有十五六个工地,当时只剩两三个。实际上,明显可以感觉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变化。”雷军告诉记者,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公司新到钢材不再入库,直接送往工地,继续加快清空前期购进的高价钢材,回笼资金。“在9月中旬,我们在5500元高位时出了5000吨钢材后,就开始比市场价格略低100元至200元往出走货,这样,到10月底基本库存已经清空。”雷军说。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