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五个1号文件的共性

2008年09月26日 14:50   来源:中国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1、从战略决策上都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它集中体现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贯穿在第二轮五个中央文件之中,是第二轮五个中央文件的第一共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2004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号文件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1号文件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2007年1号文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2008年1号文件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目前符合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从指导方针上都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

    中央反复强调,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坚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的重点转向农村。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006年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之前,增加了“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提法。

    2007年1号文件提法演进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008年1号文件延续了这个方针。

    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引下,我国支农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强化,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3、从着力点上都体现了“解决农村民生”

    比较鲜明地提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是在2008年1号文件中。文件提出,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其他几个1号文件中虽然没有这个提法,但在政策措施上都体现了这个精神。譬如,每个文件都有扶贫问题。2005年1号文件用很大篇幅论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问题。

    “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鲜明的“亮点”。

    总之,第二轮五个中央文件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是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领导下制定的。在一个又一个中央1号文件指引下,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三农”工作取得了让农民高兴的可喜成绩。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