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传承

2008年09月27日 14:48   来源:中国网   
    在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是灵魂人物,是读懂华西村历史巨变的钥匙。

    上午10点30分,只要不出差,80岁的吴仁宝都会到村礼堂,向游客介绍村里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会。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他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引得阵阵掌声和欢笑声。30分钟后,穿着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仁宝牌”西装的他,熟练地从舞台右侧的幕布间径直走向那个特意为他预留好的位置,与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客人们合影留念。

    探索股份制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不到1平方公里,2007年销售收入却达到450多亿。村民人均收入连续7年超过1万美元,享有村里分配的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公寓和小轿车。按照吴仁宝的说法,华西人已经“中康”了。

    在上世纪60年代,华西村在吴仁宝带领下,完成了全村规划改造,创办了小五金厂。正是这个小五金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胚胎。1978年,华西村有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各100万元,还存有3年余粮。

    就在这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想让农民过上城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幸福生活的吴仁宝异常兴奋。此时的他正准备办塑料纺织厂,投资出现6万多元缺口。吴仁宝到老百姓一家一家地筹措资金,并告诉他们,把你的钱当办厂的股份,年底分红。

    “这是中国股份制新集体经济的源头,与人民公社时期大一统、产权不明晰的集体经济相比,发生了质变。华西这个机制一直运作到现在,也就是今天的‘少分现金多入股’”,江苏省党校教授冯治对吴仁宝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1999年8月,华西村股份公司发行的3500万A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华西的资本经营进入新阶段,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58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0多个亿,号称“天下第一村”。

    精神文明产业化

    “华西经济繁荣发展的后面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总经理孙海燕说。公司在1988年建立,将精神文明产业化,这在国内堪称首创。

    “建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目的是弘扬好的东西,防止或限制不好的东西。”孙海燕说,公司为此出台了包括禁止赌博、不准打鸟在内的很多规定。

    华西村尊重村民的信仰自由。在金塔饭店周围的塔群的草坪里,既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汉白玉坐像,同时又有财神、菩萨、寿星、天官、老子等雕像。村里人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有的信仰伊斯兰教。吴仁宝说:“有信仰是好的,没有信仰才是最可怕的。”

    为了鼓励子女孝敬老人,吴仁宝设立“忠孝奖”:百岁老人的直系亲属每人每年可获“忠孝奖”1万元。老人陈村妹在百岁时,全家五代同堂37人因此获得37万元大奖。

    最近,吴仁宝又开始倡导新美食文化。村里的营养配餐中心按照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推出几百种养生配餐。“饮食要讲文化的,农民也要讲究生活质量。”吴仁宝说。

    在谈及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吴仁宝笑眯眯地说:“人民幸福有3条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而新农村则是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生活乐园。”

    新的传人

    2003年7月,吴仁宝卸任,四子吴协恩成为华西村新的掌门人。

    这位看上去腼腆的年轻人说,华西村在墨西哥锡那罗亚州投资的121平方公里的铜矿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因为对运作资本的熟悉,吴协恩已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和典当行,并参股银行证券,这是华西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新尝试。

    对于未来,吴协恩有个庞大的目标。即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富裕5万人,5年内花5个亿到外省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成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华西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