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的波折
2008年09月27日 16:33
来源:北京日报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在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同时,安徽正在进行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包产到户。这件事情发生在1978年秋天和1979年全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各地省委书记都有表态,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表态的时间并不早,但实际上却做得最好,就是因为他在安徽积极支持了“包产到户”。
首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的肥西县。
1980年1月,我在合肥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马沛文打电话给我,让我对当地的“包产到户”进行调查,并说已通知安徽记者站的余仕昆和我一起调查。于是我就找了余仕昆。
我和余仕昆二人从合肥到了肥西县(该县离合肥市很近),主要在南山区。我们见到了区委书记(这位区委书记对“包产到户”的态度很积极)。当时是冬天,地里的情况看不到。只能同当地的农村干部(区、公社、生产队干部)谈了话,也访问了几个农民家庭。
我们了解到当地实行“包产到户”的直接原因:1978年秋天,安徽省发生大旱灾,为了使秋种(种麦子)能顺利进行,各级干部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有的地方就采取了把生产队的土地直接包给农户种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地方,首先是肥西县。后来,肥西县搞“包产到户”被省委知道了,第一书记万里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万里:让他们试试。不就是一个县吗?如果减产了,我调全省的粮食来支援他们!
万里同志这样做是很不简单的,因为历史上曾几次出现过这样的事,都被打了下去。从历史上说,最有名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安徽实行“责任田”那一次,主要负责人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因为推广“责任田”被罢了官。
万里于1978年秋冬到1979年在安徽遇到的情况,有些类似于曾希圣。但是,时代不同了。当时全国正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万里又是一个很讲实事求是的人,他对当时安徽省肥西县出现的“包产到户”这件事的态度是:让他们试试。他甚至说,不就是一个县吗?如果减产了,我调全省的粮食来支援他们!
那么“试”的结果如何呢?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在1979年夏收取得了大丰收;到1979年秋收,又是一个大丰收。这就是说,“试”的结果是成功了。
这样,到了1980年初,万里就敢于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把“包产到户”的典型拿出来,在全省推广。我们到安徽调查,正是这个时候。
我们在肥西县看到的情况,知道“包产到户”的效果是很不错的。有的农民甚至要我们去看看他家所存的粮食,说去年(1979年)收的粮食,一年也吃不完。在有一处,我们看到几个农妇在做纳鞋底等针线活。当地生产队干部对我们说,要是在“大呼隆”时(“包产到户”前),她们还不在地里站着?在地里干活叫“站着”,可见那时劳动效率的低下。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是不同的。
当安徽省委推广“包产到户”的时候,在有的地方却采取了一种新的措施,他们不再“包产到户”,而是“包干到户”。而“包干到户”,是从“大包干”这种形式变化出来的。什么是“大包干”呢?原来在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同时(1978年秋到1979年),在凤阳等地方却在实行“大包干”到组。这“大包干”也是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这种“大包干”的形式,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包给生产组。这种做法,是当时的中央文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中允许的。
按照这种“大包干”的办法,收了粮食后,就采取一种比较简便的办法。用当地农民的话说是:“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俺们自己的。”他们还编了几句顺口溜说:“大包干,真简单,直来直去不拐弯。”显然,采用“大包干”这种办法,同“包产到户”的分配办法(交产再分配,超产奖励等)相比,要简单得多,在群众中实行起来也方便得多。
1980年初,安徽省委推广“包产到户”时,凤阳这些地方就不再搞“包产到户”,而搞起了“包干到户”。这个“包干到户”,显然比“包产到户”要简便得多,更易为农民所接受。后来中央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多数地方农民接受的也是“包干到户”。
为什么后来对最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肥西县宣传得比较少呢?
这次(指粉碎“四人帮”以后)实行“包产到户”,最先是在肥西县。但是,为什么后来对肥西县宣传得比较少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肥西县委对“包产到户”的态度消极,甚至是反对。如在1979年,肥西县委曾发过指示,要求实现“包产到户”的公社、生产队把土地收回。当然,实际上是收不回。但发了这样的指示,就表明了县委的一种态度。
对于这种把包下去的土地往回收的主张,农民是坚决反对的。他们问:“我们多打粮食犯不犯法?”还有人说:“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还要花
外汇
到国外去买粮食。现在我们自己把粮食种出来,卖给了国家,这有什么不好呢?”农民的这种态度,是相当有力的。
而凤阳等地,先是“大包干到组”,后来又是“包干到户”(1979年及以后),搞得有声有色,就在全国出了名。这也是后话。
这篇报道为什么没能写成?
我从安徽回到报社以后,曾在理论部的范围内,对我所了解到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汇报。我汇报后,部里的同志有些议论,其中一位在会上说,“集体
经济
不能否定!”听他的口气,显然是不以为然。这种态度,显然同马沛文同志不一致。
当时,我虽采访了“包产到户”,并在部里作了汇报,但并未写成新闻稿,见诸报端。这是为什么呢?部里领导同志有不同意见,是一方面的原因(这是直接的)。还有一个原因,我记得是:听说上面对“包产到户”有一个态度,就是不制止,不宣传。这个态度是谁的,当时也没有明确说,因此我也并不知道。但是因为有了这个态度,我们要在报纸上公开宣传,就是不可能的了。当然,后来(上世纪80年代)有的地方记者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包产到户”(以及“包干到户”)的报道,这已经是比较晚了。
小平同志对“包产到户”是什么态度?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邓小平对“包产到户”是什么态度?在1962年7月,邓小平说:“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是百分之二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样能恢复农业生产》)他认为,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办法来。他还说:“现在看来,不论工业还是农业,非退一步不能前进。你不承认这个退?农业不是在退?公社不是在退?公社核算退为大队核算,大队核算又退为生产队核算,退了才能前进。”邓小平还指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包产到户的,要使他们合法化。”邓小平引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就是为了论证“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同上)。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王兴注定“永无宁日”
雷军要警惕“胜利病”吗
·
何小鹏: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有望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
·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本网专稿
·
合格率均超99% 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民用“三表”专项检查结果
·
福建省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第一批重点培育示范场景发布
·
【图解】中外学者谈关税“冲击波”:美国仿制药市场或承压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消费提示
·
第一季度检验检测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00.4 发展稳中向好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超百个互动体验项目亮相现场体验区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农村改革30年
>
四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