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巨头比拼产量 专家称未来供大于求
2008年12月16日 15:37
来源:华夏时报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12月5日,台泥在广西贵港举行竣工庆典;仅仅过了3天,华润300多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也举行了开工仪式;再过一段时间,海螺的新生产线也将投产。
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告诉记者,广西的水泥产能已远远超过需求量,多余的水泥产能一般辐射到广东和东南亚,尽管这里作为水泥生产基地优势明显,但是一旦市场不景气,这里受到的冲击将最大。
台泥华南布局四区联动
台泥作为台湾最大的水泥公司,在福建、广东接连布点以后,在“深耕华南”战略的指导下,2006年正式宣布进入广西,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建,贵港四条生产线现在基本全部投产。
相对于华润和海螺,台泥是广西水泥业的后来者,但是有后来者居上的投资冲动。
“我们看中的就是广西的石灰石资源、无烟煤资源以及较好的物流条件。”台泥副总经理黄俊强说。
台泥董事长辜成允表示,台泥过去几年在大陆的投资,都是点的布局,每个厂都是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销售,无法跨区域销售,现在则实现了面的布局。
“2008年开始,我们在如何能有效调度熟料和水泥、全面发挥物流的作用上做了许多努力。”辜成允说。
目前,台泥在广东英德、广西贵港、福州和台湾进行了重点布局。从进入大陆开始到现在,在贵港的水泥生产线投产以后,台泥基本实现了将四个区域连成一片,形成了联动效应。
单从产能方面来看,台泥在大陆市场的规划已突破2400万吨,加上台湾和平、苏澳、花莲厂的1060万吨产能,台泥实现了三年前提出的深耕华南目标。
这并非台泥的最终目标,辜成允表示,到2012年台泥将在大陆实现5000万吨产能,比目前翻一倍。
黄俊强强调,为了对物流条件进行完善,台泥还将考虑开发自己的铁路,并投资一些相应的码头。
海螺华润不甘示弱
相对于台泥,华润一直视广西为总部基地,海螺也不甘示弱。
在台泥广西贵港生产线宣布投产的三天后,华润在广西陆川的两条4500t/d生产线一期工程,举行了开工仪式。
自从1995年正式进入水泥行业以后,华润就将广西视为它的水泥大本营。
此后华润在广西深深扎根,但是华润并没有满足于此,果断进驻了广东,这推进了距核心市场──珠三角的距离,并解决了西江上游运行不畅的问题,在肇庆市投资39亿新建了年产1200万吨水泥产能,配套建设6座90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及2000吨级深水码头。
据华润方面的人士介绍,目前,华润已拥有1600万吨水泥产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华润无论是产能,还是在西江的布局,都比海螺、台泥有优势。”刘作毅说。
广西当然也是海螺的重点市场。海螺董秘章明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海螺目前在广西已经拥有1000多万吨的产能,在广东也拥有1500多万吨的产能,未来还将继续建厂。
仅就水泥产能而言,海螺在华南仅次于华润,台泥则排在第三。但是刘作毅认为,目前海螺在广西的布局并没有台泥的区位优势好,距离西江更远一些。
海螺也加大了在西江沿岸布局的步骤。“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两广一带的进一步布局。”章明静说。
这与海螺起初的市场战略有关。“海螺当初在广西布局的三个点,目标市场主要就是广西。”刘作毅说。
分析师陈柏林认为,海螺在广西的布局有劣势也有优势,海螺的点相对于台泥更为分散,这有助于抵御风险。
两广区域的危险平衡
从地图上看,西江贯穿两广,这成为吸引水泥公司进行周密布局的最大优势。
刘作毅认为,在各家生产线相继投产后,未来制约公司发展最核心的将是物流条件,而不是水泥产量。
台泥在物流方面实现了贯通。辜成允告诉记者,今年7月,由于广东熟料和水泥需求较低,台泥就将广东英德和广西贵港的熟料,运到了福建以及江苏的句容进行加工生产。
辜成允说,这等于台泥将珠三角的产能转移到了长三角区域。
跨区域的产能转移并非是最好的出路,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市场的逼迫,黄俊强向记者透露,熟料从英德运到福州,运费高达70-80元/吨。
不过广西运往广东的优势非常明显。“随着油价的下降,以及航线进一步拓展,运费还会有所降低。”黄俊强说。
刘作毅告诉记者,广东的水泥市场存在1000多万吨的需求缺口,而广西的水泥产能则超过需求量的1000多万吨,两个市场正好通过西江进行弥补。
2007年广东水泥产量为9776万吨,广西则为4240万吨;广东市场潜在需求为1.1亿多吨,广西为3000多万吨。
“但是我们看到,大量的生产线在兴建,明年还会有许多新的生产线投产,广东市场的缺口吸引了临近区域的补给,两广一带的平衡将非常微妙。”刘作毅说。
黄俊强认为,即便两广市场不好,还可以辐射到东南亚区域。
“但是两广一带的区域市场迟早有一天会供大于求,那时候就看谁的物流条件好了。”陈柏林说。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神州数码郭为:AI驱动流程再造拓展企...
张勇没有雷军的命
·
魏建军:长期主义才有未来
·
名创优品叶国富:没有勇气,何来运气
本网专稿
·
元宵节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30万人次
·
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抽检元宵、汤圆全部合格
·
中国牵头制定!首个“无人配送车”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2025年1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 同比增长3.7%
·
农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
电动自行车竞速细分市场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建材行业
>
专家视点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