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内需增加 建材业调整中迎来新机遇

2008年12月21日 14: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林培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导致国内内需正面临进一步放缓的趋势,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态势十分明显。

    为此,国务院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计算,到2010年底相关措施涉及投资额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本次大规模投资将刺激多个行业,而水泥和钢铁等建材行业受利将较为明显。

    未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建设将进一步加快。这些措施将有效拉动社会对建材类产品的需求,建材行业将在本轮经济调整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下行建材行业生存压力剧增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曾经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房地产均出现月度销量的同比负增长,国内消费市场的走弱可能超出预期。作为周期性行业的代表——钢铁、水泥等行业随着下游需求的急剧放缓,行业景气度见顶后即大幅回落。由于经济下滑速度很快,下半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企业的库存压力普遍较大,不少公司已经宣布减产。截至今年10月份,铁矿石现货价格从高点暴跌超过50%,钢材价格的跌幅也近40%。同时,国内宏观经济的快速下行以及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低迷也严重影响了建材产品的需求。显然,供求关系的逆转使得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压力骤增。增加投资钢铁企业有望走出颓势此次国家投资计划的出台表明,未来将增加几千万吨的钢材消费。由于公路、桥梁、港口和码头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钢材,巨额的基础建设投资必然会拉动大量的钢材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因房地产业的调整受到很大影响的钢铁业,可以从基建方面获得相应的弥补。但有专家同时指出,2008年钢铁需求中,交通基础设施占总需求比重为7.2%%,农村建设占比1.7%%,廉租房占比0.7%%,其余主要是城镇房屋和制造业。

    由于钢铁约50%%用于制造业,因此,在我国出口前景暗淡及汽车、家电等制造业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钢铁行业需求可能难以发生根本好转。4万亿元内需建设会部分弥补钢铁业的亏损,但恐怕难以改变钢铁业的整体向下趋势。有分析师指出,此次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建材的正面影响较大,由于建材产能增加不大,国家对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机场建设的拉动使建材市场保持一定增长,但冷热轧产品的需求刺激则不是很乐观。因为此次计划的出台对汽车、家电的影响不明显,对汽车、家电业所需的冷热轧产品拉动可能较小,所以这次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政策总体对钢铁企业的影响为中性。需求猛增基础建设拉动水泥行业政府通过大量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大于钢铁。2007年水泥需求中,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为34%%,农村建设占6%%(农村水泥需求中最大部分的二级以下公路划分在基础设施中),廉租房建设占1%%,其余主要是城镇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将对水泥需求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首先,从近几年数据来看,房地产对水泥行业的需求拉动较大,而目前房地产低迷造成水泥需求增速快速下滑。2008年1月~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6%,但实际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显著下滑;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下滑至12.23%;单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长3.1%,增速同比下降9.7个百分点。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缓解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水泥需求的影响。从投资规模简单测算看,4万亿元投资中,今年四季度投资4000亿元,2009年~2010年则年均投资约为1.8万亿元。1.8万亿元约占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13%、房地产投资的71%。

    第三,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将对水泥行业形成直接利好。从新增投资拉动水泥消费来看,未来3年~5年新增投资额近3万亿元,保守估计,按照1亿元投资拉动1万吨水泥消费及5年的投资期来计算,将拉动6000万吨/年的水泥需求。再加上灾后重建4000万吨/年的需求增量,可能新增水泥需求增量在1亿吨/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水泥行业的销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大部分基础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建设重点将先集中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省际间的干线公路通道建设及一些农村公路建设,然后是各个省规划的省内高速公路通道等。因此,诸如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龙头水泥企业以及四川金顶、祁连山、太行水泥等区域内的地方水泥企业必然会受益于此。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