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优" 山东济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纪实
2008年12月22日 18:38
来源:济南日报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时值冬日,寒冷袭人。记者在济南的城市、农村采访,处处感受到的是他们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的激情。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新、特、优”。对此,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说:“我们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推动省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鼓足“新”的干劲提升新境界培植新亮点】
拥有600多万人口的济南,创新的热情在8177平方公里土地上涌动。其“新”丰富多彩,概而写之有“三新”———
升华新境界
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济南就在全市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期4个多月,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农村,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力求实效。有查找问题的“剖析会”,有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宣讲会”,有专家学者的“献策会”,还有媒体的大造舆论,在浓浓的氛围中,犹如春风化雨,思想解放的花朵竞相开放。
他们细致地进行问卷调查,全市143家单位共排查问题400多个,认真查找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济南市委大讨论活动学习考察组分三路对青岛、烟台、大连、南京等8个城市进行考察。在对内对外的总结、对比中,在纵与横的坐标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曲线,设计可行的突破函数。
思路一开眼前亮,境界一新天地宽。“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画卷科学展开。
从负债总额高达129.67亿元到跃居世界重卡行业前五强,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说:“重汽每前进一大步,都源于思想的一次解放。”
山水集团年产水泥排名全国第二,在位于长清区的企业办公楼上,董事长张才奎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思想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济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知行合一。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题服务,把工作重心转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上来。政府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大厅,取消审批程序百余项,减少办事环节200多项,实行“一站式服务”。济南努力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在市中区采访时,切实感受了他们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高效率,原来重汽卡车公司的周边环境影响卡车下线通行,他们仅用4天时间就拆除门头房200余间,确保通畅。
探索新路径
海右此亭古,济南亮点多。
全运会场馆、小清河改造、腊山分洪工程、京沪高铁济南段、西客站、园博会工程……一个又一个的大动作,张扬着济南的大气魄。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无论是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载体,还是适应现实生活需求,都需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近两年来,济南每年城市建设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济南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努力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棚户区改造与地产业发展结合、改善民生与扩内需保增长统一的新路。这一“济南模式”,备受称赞。全国不少地方前来参观学习。截至目前,济南市38个集中连片棚户区中的24个已开始动迁。已启动8个项目共78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建设,占全年计划任务量的78%,其中4个项目年底前可完成主体工程。
棚户区改造推动济南房地产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0.4亿元,增长49.8%,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69.1亿元,增长47.3%,90平方米以下15.8亿元,增长71.0%。
济南市委、市政府还确定投入3600多亿元“扩内需、保增长”,其中用于房地产业的投资占有相当份额。
凸显高新技术
济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提升,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首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称号。
2007年济南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51.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38%,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今年前3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4.8亿元,同比增长2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6.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2家,高新技术产品总数达到1354项。
记者驱车来到济南高新区。这里先后荣获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业园、、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桂冠。在济南高新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医药三个主导产业,其产值已占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多。
济南是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来自他们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研发平台、孵化和特色产业培育平台。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48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济南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四项指标均居山东省第一。
随着能源形势的日趋紧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济南顺势而为,助推太阳能利用成为大产业。力诺集团拥有国内唯一一条完整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产业链,拥有50余项专利技术,特别是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优势明显,被批准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其主导产品太阳能高硼硅玻璃、镀膜管、集热管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首位。力诺的300兆瓦光伏电池片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达产后产能位居全国前两名。济南有太阳能光热光伏生产企业近百家,太阳能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多亿元,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太阳能利用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济南新的增长极。
济南用经济发展的新气象,诠释着“新”的内涵。
【下足“特”的工夫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聂荣竹书记说:“做好‘新、优、特’文章,核心是培植优势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形成地域特色,概括起来就是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流波及全球的时候,济南的特色经济却生机勃勃。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实现生产总值21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4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5.7亿元,出口总额34509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0%、20.7%、10.3%、23.6%和41.2%。济南的特色经济突出表现为“三特”———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济南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特、优”产业发展意见》在扎实推进。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0.6亿元,增长12.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7%。
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彰显其对经济总量的支撑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407户,同比增加87户;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1.5亿元,占全市的82.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济钢、重汽、炼油、浪潮4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1.2亿元,对全市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36.8%。过亿元企业合计实现利税194.2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05.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9%和79.7%。
济南市的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大显身手。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济南今年前3季度,全市生产重型汽车9.6万辆,增长23.2%;改装汽车1.6万辆,增长50.5%。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1亿元,增长33.9%,增速高于全市20.8个百分点。
中国重汽大放异彩,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的重大典型。记者在中国重汽卡车股份公司总装一车间采访,38岁的工段长奚传东拿着一摞排产单,正在组织生产。长长的订单上,163辆重卡车,很少有重样的,颜色、配置、组装件,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着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这里,平均每6分钟左右就有一辆整车下线!
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大展风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538家。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3个金字招牌,7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软件行业规模居全省首位、副省级城市前列。浪潮服务器已连续12年国内市场销量第一;中创中间件在全国市场广阔。
济南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大受褒扬。全市机械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34家,已形成两大产业群,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机床产业群,拥有规模以上机床整机生产企业14家,在一机床、二机床、三机床、四机床等老牌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近几年又有法因数控、捷迈、巨能、惠高、万斯达、汇力等一批数控专机生产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二是电力设备产业集群,济南目前各类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已有上百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济南重视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管理优势。目前全市8个省级园区入住企业总数已达164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4个,过亿元企业134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
济南在打造特色园区中,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注重产业合理布局,形成错位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他们重点以高新区孙村片区、临港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汽车产业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以济北工业园为载体,打造食品产业基地;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发展机械、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以天桥化工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化工产业基地。
记者来到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采访,管委办公室副主任王书国介绍说,开发区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坚持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这些主导产业今年前10个月共实现销售收入267.66亿元,占全区的89.8%;实现利税20.74亿元,占全区的98%;实现利润12.86亿元,占全区的110.9%。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一走进力诺瑞特,“尽阳光责任,创世界名牌”的大字赫然入目。翻看厚厚的《力诺瑞特品牌战略纲要》,高起点,大手笔。成功,是奖赏给有准备者的金牌。力诺瑞特早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今又得授“中国驰名商标”。
在全国,人们早就知道济南是泉城,但还不太了解济南是名牌荟萃之城。中国重汽、浪潮、济南机床、九阳豆浆、润舒和润洁等等都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品牌。交通装备产业,拥有中国名牌和省名牌5个;电子信息产业拥有2家自主品牌软件十强企业、3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和省名牌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拥有20个中国名牌和省名牌产品;机械装备产业,数控锻压机床、重型数控镗铣床、数控车床均为中国名牌,重型数控镗铣床为国内“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济南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济南已有国家认证的农产品品牌286个。他们研究制定了《济南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建设规划》。着力建设30处特色品牌基地,形成专业村1500个,专业乡镇30个,使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初具规模。章丘大葱、济阳番茄、商河商南彩椒、平阴食用菌等已成为颇受欢迎的品牌。
济南在实施特色品牌战略中,重视打造区域品牌。把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连起来做,提升品牌影响力。“泉都”、“重型汽车城”、“软件城”、“太阳城”、“会展名城”、“美食之都”等相映生辉。一个品牌闪耀之地,会闪现出经济的灿烂之光。
【立足“优”的成效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
记者在黄河北的鹊山龙湖看到,随风摇曳的芦苇丛畔,白天鹅或垂首觅食乐,或曲颈向天歌,悠然地把诗句写在明净的湖面上。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是来泉城越冬的。前年共有13只,去年增加到24只,今冬白天鹅们又陆续地回来了。
这一美丽的画面是对济南和谐发展的生动礼赞。
在发展中,济南“优”字当先,实践“优”的脚步,有力地迈动在这片热土上。响亮的“三优”在吸引着记者———
优化产业结构
济南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64:45.85:47.51调整为5.89:45.53:48.58,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75、0.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
济南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省城优势,培养壮大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济南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已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4.1%。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近年来,济南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作为全国九大分行之一的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是管辖山东、河南两省的大区分行,山东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分别监管全省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各金融机构山东区域总部大都落户济南。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银行21家,保险公司47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36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955处,金融从业人员4.5万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除了南京和杭州以外,就是济南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济南市重要支柱产业和第一纳税行业。
记者在盖家沟物流中心,看到了他们荣获的中国5A级物流企业、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等闪光的牌子。济南物流已得到迅速发展,物流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28万多人。盖世集团、山东佳怡、鲁能帆茂、山东交运、三联集团、山东中邮6家企业跨入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济南北部10大物流、仓储中心,汇集了上千家国内外物流、货载企业,城际物流货运专线已达1500多条。全市物流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42.4亿元,成为济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人员如潮,记者在这旺盛的人气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经济活力。这里一年到头,展会连连,生意兴隆。济南的会展业,以其高增长性,日益对经济发挥着引领和拉动作用。全市现有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山东省科技馆等3处专业展览场馆,可提供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500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专业展览公司有30余家。济南的会展业在向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优化资源利用
济南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用水的53.4%,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尤为重要。他们抓好耕作制度及灌溉方式改革,长畦变短畦、宽畦改窄畦,重点建设高标准节水示范园,推广喷灌、滴灌、微灌、低压管灌等形式,不断扩大全市节水灌溉面积。
记者到“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平阴采访,了解到同一水源实行微灌和喷灌分别比传统灌溉扩大灌溉面积8倍和4倍。滴灌示范园拥有微机采集恒压供水系统,黑色的皮管中,小小的水滴悄悄滴着。平常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来浇地,每亩用水100甚至200立方米,利用水的系数不到10%,滴灌利用水的系数高达80%。
济南不仅在农业节水上下大力气,而且积极推广和运用节地、节肥、节种、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广为运用。记者在章丘市黄河乡店子村采访时,村支书王元江得意地说:“俺村300余亩西瓜全部采用循环农业模式种植,秸秆入沼,沼渣还田,不施农药、化肥,绿色无污染,成本降了、价格高了,亩增效益近700多元。”
优化资源利用农业大有可为,工业广开门路。济南严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积极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今年上半年济南市万元GDP能耗为1.1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8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71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5.55%。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济南资源利用优化之处、节能减排突出之笔光彩夺目,目不暇接。全国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济钢集团就好戏不断。济钢不断延伸循环经济链条,对社会废弃物实施污染资源化治理,甘做城市“清道夫”。从2004年开始,济钢利用烧结工艺处理济南裕兴化工厂的铬渣,累计消化22万吨,解决了这一困扰济南市50年的污染“痼疾”,体现出环境友好。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每生产1吨氧化铝约产生赤泥1.5吨以上,成为一道世界性的环保难题。济钢得知铝厂赤泥废物难以处理、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后,主动与山东最大的制铝企业———山东信发铝电集团公司接洽,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利用赤泥开发生产炼钢脱硅剂产量达到5000多吨,利用赤泥生产球团矿项目已建成,具备年处理赤泥160万吨能力,每年可减少占地约160亩,为铝厂减少赤泥堆存费4000万元,同时为钢厂增加效益4000多万元。
优化生态环境
济南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努力打造宜人之都、创业之城、诗意之地。
泉城济南,大力保泉。南部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泉源。原来济南南部山区裸岩多、植被少,每年大约有1.6亿立方米的水白白流失,随着森林的逐渐恢复,大大增加地下水入渗量,减少径流水的流失量,两项合起来相当于济南的4个多卧虎山水库的储量,至少有50%可以直接补给市内泉群。在市内则关井保泉,减少地下水开采。济南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大见成效,泉水已持续喷涌5年多。
济南之美,既有“上善若水”的柔美,也有群山如画的壮美。保护好山,责任重大。济南列入重点整治范围的58座1126万平方米破损山体完成整治任务,重现风光。
为破损山体“整容”并不轻松。长清区近年累计投资3000万元对全区33处198万平方米的破损山体进行整治,使昔日满目疮痍的破损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装,恢复了生机。同时,为从根本上减少破损山体的产生,长清区还对42处新办矿山的矿业权进行招拍挂,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关停取缔了“三区两线”范围内的160家矿山企业,关停取缔了万五路两侧乱采滥挖的采矿点16处。
近年来,长清“以山为脊,以水为脉,以历史文化底蕴为魂魄”,打造出一条集生态环境、休闲与商业、融多元文化及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山水走廊。景观湖形成水面相当于现在的3个大明湖。景观湖公园占地214公顷,是目前济南市最大的开放型园林,光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就花了1亿多元。山好水好的长清,引起“园博会”决策者的青睐,第七届中国(济南)园林花卉博览会将在这里召开。
济南努力掌握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脉动,有为有不为,优化生态,美化环境,体现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一个人要成功,就需找到自己的路。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也如此。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济南在探索中,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日报记者管斌)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王兴注定“永无宁日”
雷军要警惕“胜利病”吗
·
何小鹏: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有望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
·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本网专稿
·
福建省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第一批重点培育示范场景发布
·
【图解】中外学者谈关税“冲击波”:美国仿制药市场或承压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消费提示
·
第一季度检验检测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00.4 发展稳中向好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超百个互动体验项目亮相现场体验区
·
2025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机床行业
>
各地应对危机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