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经营"
2008年12月22日 1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王继晟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严冬季节。岁末盘点,人们发现,在二00八年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下,“中国制造”的神话破灭了,但大部分有品牌的实体经济仍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甚至有相当多品牌在逆市飞扬。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旗认为,中国如何能够大力发展包括品牌经营的创新性经济,夺回经济主导权,因这次经济危机的机遇,中国将给世界一个伟大的惊奇。
刘瑞旗近日在京出席一个活动后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亚洲“四小龙”受金融风暴重挫,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但“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二十一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尚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信心崩塌,创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民营制造工厂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其负面效应几乎是连锁性反应:失业人口的增加,商业资源的浪费,区域经济空心化……“中国制造”在多年后的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集中性地爆发了问题。
尽管是经济寒冬,但是金融危机却给中国复兴,成为世界之强国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中国经济状况,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主导权并不在自己手里,国际市场,‘中国制造’没有话语权,中国二00八年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金额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但不论是出口产品的最终定价权还是进口产品的定价权都不在中国手里。‘中国制造’产品最终定价权操纵在国际零售业巨头手里,这使得以劳动力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百分之三至十的利润是制造企业的通常利润,甚至有些制造型企业只有百分之三。”刘瑞旗指出。
“这样的利润率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利润出现‘跳水’,企业难以为继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当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首当其冲的是制造型企业利润被劫,从而引起数以万计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停产,甚至迁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刘瑞旗说。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品牌型企业逆市上扬。特别是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倒闭时,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善于品牌经营的刘瑞旗强调,品牌在一个国家竞争力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是由于品牌的缺失,中国的经济并不强大。此时此刻,华尔街一夜间“血流成河”,国外企业和品牌发展速度放缓,规模缩减,开始裁人、降薪。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将品牌做好,同时又价格合理,就可趁机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经营”。也可趁一些国际品牌处于谷底时,用资本抄底收购,以入股或控股的方式拥有中国品牌自己的话语权,定价权。对于以贴牌加工企业为主的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利时机。
“我们原本处于资讯过剩的时期,但金融危机使一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无力打造品牌,转向资讯压力减缓期,那么眼下坚持打造品牌或者增加品牌投入其取得的效果将会比以往更加显著。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进入了日、韩等国曾经出现过的‘品牌机遇期’,一大批企业在‘中国制造’为别人代工中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和实力。随着需求下压、成本抬升以及竞争加剧,贴牌加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刘瑞旗恳切呼吁,中央政府关于新一轮的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措施正在启动。企业界也急需国家能够趁此机会,将培育品牌,发展品牌作为拉动内需的一大策略来考虑,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永续的经济动力,中国人目前正由解决基本生存走向心理消费、精神消费的品牌过渡,等“冬天”过后,中国新一轮的消费热潮即将到来,中国品牌的消费也会有一轮新的高潮出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王兴注定“永无宁日”
雷军要警惕“胜利病”吗
·
何小鹏: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有望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
·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本网专稿
·
福建省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第一批重点培育示范场景发布
·
【图解】中外学者谈关税“冲击波”:美国仿制药市场或承压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消费提示
·
第一季度检验检测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00.4 发展稳中向好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超百个互动体验项目亮相现场体验区
·
2025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机床行业
>
大图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