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4本房证见证姜艳华的"绿色住房梦"

2008年11月03日 10:01   来源:新华社   王莹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居住的房子由小变大,居住环境由污染变为绿色。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街道居民姜艳华家保存的4本房证,就见证了住房分配方式变化、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这一历史过程。

    第一本房证是1975年由沈阳市和平区房产部门发的公有房产使用证。1975年姜艳华结婚时,和爱人分到了一间8.5平方米的单间,由于没有暖气和煤气,房间里一年四季都要放着炉子,大量的空间用于木柴、煤坯的存放。做饭时烟气充满了房间。

    第二本房证是沈阳市电线厂发的单位自有住宅使用证。1983年姜艳华家得到了由单位分配的32.98平方米的套间房。她说:“没有了烟熏火燎的感觉,再也不用到大院内排队上厕所了。”时至今日,姜艳华话语中仍带着满足感。但由于房子是一楼,又临近马路,晚上楼下就是夜市,噪音和污浊的空气又成了困扰一家人的难题。

    第三本房证是1990年沈阳市建设投资公司发的单位自有住宅使用证。随着工作调动,在上交了父亲和自己的住房后,姜艳华家又得到了单位新建的9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住房。姜艳华说:“由于是新建的小区,当时周边环境很差,四周杂草丛生,全是土路,没有路灯,特别是交通、购物和小孩上学也很不方便。但小区的旁边就是沈阳市万柳塘公园,我的绿色住房梦终于看到了希望。”

    第四本房证是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发的私有产权证。1997年姜艳华家将原有的90平方米的住房换为116平方米的住房,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条件,并同时进行了房改,以成本价3.4万元买下了全部产权,房产证首次由单位公有产权证变成私有产权证。姜艳华说:“现在我居住的万柳塘小区和万柳塘公园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是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交通购物方便的社区,社区种满了四季植被,我终于圆了自己的绿色住房梦。”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