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4本房证见证姜艳华的"绿色住房梦"
2008年11月03日 10:01
来源:新华社
王莹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居住的房子由小变大,居住环境由污染变为绿色。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街道居民姜艳华家保存的4本房证,就见证了住房分配方式变化、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这一历史过程。
第一本房证是1975年由沈阳市和平区房产部门发的公有房产使用证。1975年姜艳华结婚时,和爱人分到了一间8.5平方米的单间,由于没有暖气和煤气,房间里一年四季都要放着炉子,大量的空间用于木柴、煤坯的存放。做饭时烟气充满了房间。
第二本房证是沈阳市电线厂发的单位自有住宅使用证。1983年姜艳华家得到了由单位分配的32.98平方米的套间房。她说:“没有了烟熏火燎的感觉,再也不用到大院内排队上厕所了。”时至今日,姜艳华话语中仍带着满足感。但由于房子是一楼,又临近马路,晚上楼下就是夜市,噪音和污浊的空气又成了困扰一家人的难题。
第三本房证是1990年沈阳市建设投资公司发的单位自有住宅使用证。随着工作调动,在上交了父亲和自己的住房后,姜艳华家又得到了单位新建的9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住房。姜艳华说:“由于是新建的小区,当时周边环境很差,四周杂草丛生,全是土路,没有路灯,特别是交通、购物和小孩上学也很不方便。但小区的旁边就是沈阳市万柳塘公园,我的绿色住房梦终于看到了希望。”
第四本房证是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发的私有产权证。1997年姜艳华家将原有的90平方米的住房换为116平方米的住房,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条件,并同时进行了房改,以成本价3.4万元买下了全部产权,房产证首次由单位公有产权证变成私有产权证。姜艳华说:“现在我居住的万柳塘小区和万柳塘公园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是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交通购物方便的社区,社区种满了四季植被,我终于圆了自己的绿色住房梦。”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神州数码郭为:AI驱动流程再造拓展企...
张勇没有雷军的命
·
魏建军:长期主义才有未来
·
名创优品叶国富:没有勇气,何来运气
本网专稿
·
元宵节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030万人次
·
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抽检元宵、汤圆全部合格
·
中国牵头制定!首个“无人配送车”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2025年1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 同比增长3.7%
·
农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
电动自行车竞速细分市场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改革开放30周年之居者有其屋
>
城市住房变化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