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天津市住房建设的巨大变迁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改革开放30年:天津市住房建设的巨大变迁

2008年11月03日 09:50   来源:北方网   


    《没事偷着乐》的背后

    天津广播电视塔1991年落成时,王明浩第一时间登上了这座天津最高的建筑物,但极目远眺,他的心情却很郁闷,目光所及之处的景色毫无优美可言:一片片危陋平房就像一块块黑乎乎的膏药,十分刺眼。

    “你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吗?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王明浩以及很多同事都并没感受到这部影片的喜剧效果,相反是不由自主的一声叹息,“真实地记录了那时天津市民的居住条件。”

    王明浩清楚地记得,1993年他和同事一起去广开四马路一带实地调研,看到天津师范大学讲师杨涛一家三口挤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里,杨老师藏书达一万五千册,被评为南开区的藏书状元,但由于居住空间有限,他心爱的书也只能“住”在阁楼和床底下了,每逢下大雨,书就遭了殃,经常会让雨水把书给泡了。

    “我们是搞规划、建设的,看到老百姓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里是什么滋味?”王明浩说,在天津市区的164片危陋平房中,有南市、谦德庄、西广开、中山门、王串场、芥园道等27个人口稠密、房屋破旧的难点大片,这些难点大片道路窄、人口密、基础设施非常差。

    要实现市区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任务之艰巨、工程之浩大都是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

    “市领导非常重视,没有市里的支持,我们纵有再大的本事也没办法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工程。”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查,提出了用5到7年的时间将市区成片危陋平房基本改造完毕的目标。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特别振奋。”当时,王明浩已经调任天津市城乡建设研究所所长,专门研究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建设,他和自己的同事都深知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得不到根本改善,城市发展就无从谈起。

    1994年3月7日,天津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把力争用5到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的任务列入“三、五、八、十”四大阶段性奋斗目标之一。这一重大决策代表着全市900万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大规模危陋平房改造从此拉开了帷幕——按照当时既定的“拆一补三”原则,全市总共拆迁700多平方米,新建住房2400万平方米,“这些工作现在说着容易,当年开展的时候可绝非那么简单。”

    相比其他各区,红桥区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所限,危改目标迟迟不能完成,“这次危改已不同当年,完全市场化运作,那儿的地价太低,开发商根本不进场,给的钱少,老百姓也不愿意走。”于是,市里再次给王明浩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尽快想出解决方案,确保危改工作如期完成。

    在办公室里不吃不喝,蹙眉沉思整整24小时,王明浩在笔记本上写下“货币还迁、记账空赚、原地安置、差额自补”十六个字,“这就是说,我采用货币还迁但却原地安置的方式,这笔钱是不给到你手里的,而是存到你的账户里,到时你搬回来的时候,根据你得到的户型来计算房价,面积多了你需要自补差额。”采取这个方法,开发商房子还没盖,就已经卖出去一大半,他们不再有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老百姓也不存在拿着钱买不来房子的难题。

    王明浩带着这十六个字来到市政府,得到领导的一致通过,直到今天,这“十六字箴言”依旧是很多拆迁难点地区采用的“金科玉律”。

    国外住房也“不过如此”

    有人说,天津危改等于再造一座新城,近十年的天津危陋平房改造,不仅没有拖住天津经济发展的步伐,反而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带动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危改以后,人们走出了低矮的小平房,跨出了狭窄的胡同,胸襟变阔了,信心更足了。

    “可我发现,大伙改善住房的趋势有点‘过’。”眼瞅着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奢华,王明浩又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以我们的外部大环境来说,这样超水平的发展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浪费资源。”于是,在2002年的时候,他就率先提出,商品房建设要趋于中小户型,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

    这一观点“扔”到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中,尽管很有争议,但很快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发现,它似乎就是一个准确的“预言”,于是百平方米住宅风起云涌。

    当然,在城市大面积危陋平房改造、商品房开发的同时,王明浩和领导、同事一起也开始关注构建最低住房保障体系,他们认为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政府的住房保障功能,向生活、住房“双困”家庭和拆迁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我在很多研究课题中都提到这一点,必须下力气发展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让中低收入的家庭一样可以安居乐业,这样城市发展才能永远保持在快车道上。”

    三年前,王明浩从天津市建委副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但依然“退而不休”,留在城市建设研究所担任顾问。不忙的时候,他很喜欢到鼓楼观看他曾亲自布展并看过无数次的“天津世纪危改成就展”,“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这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实事。”

    事实上,危改“改”造的远不仅仅是一片片危房,更闯出了经营城市的一条新路。

    王明浩说,这几年危陋房屋改造不但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冶金、建材、纺织、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无数企业从老城区迁出,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昔日破旧简陋的商业网点也逐渐淡出市民生活,各类超市和连锁店遍布楼群和小区。

    相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开始的危陋平房改造,10年间,天津已累计拆除各类危陋房屋1869万平方米,新建住宅4965万平方米,163万群众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等于新建了一座百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

    “看看老百姓住房环境的变迁,就等于看到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明浩每一次出国访问,看到发达国家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他总感到非常惆怅。而如今,即便再去美国、加拿大,他也感觉“不过如此”,“的确,他们的房子还是比咱们大,但咱们的步子已经不比他们慢。”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