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十二家房客”到“花园洋房”

2008年10月17日 16:03   来源:汕头都市报   肖彤兰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像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一样的“旧式房子”,到现在的“花园洋房”,汕头装饰协会副会长李仕鸿感慨万千地说,亲身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家居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

    家,是憩息的场所,是心灵的港湾。李仕鸿说,30年前,汕头的人均居住面积尚不足3平方米、住房条件极其差,那个年代,“家”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更多的就是“居”,就是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李仕鸿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汕头人的“家”就像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一样,六、七户人家挤住在一间大屋里,甚至用木板、铁皮“划”出各自的“地盘”。有的三、四代人同堂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不够了再在屋里搭上阁楼,很多都是共用厨房,水集中在一处挑,姑姨舅妗,一大家子住在同一屋檐下的现象很普遍,许多房子实际上都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汕头的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效益好的单位、企业,开始兴建职工宿舍。混凝土结构的洋灰楼,一房一厅、两房一厅的家居开始有了使用空间的划分,虽然几乎都是密集、实用型的“火柴盒”式楼房,但居住面积毕竟有所改善。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从建设补贴房,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和推进商品房开发三大方面着手,采取政府补贴建设住宅,如飞厦住宅区、东厦住宅区的兴建及后来如雨后春笋的各个住宅区规划建设和各个商业住宅楼盘,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开发新区商品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2.36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近3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与此同时,各种规划设计新颖、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绚丽多彩的住宅群,为汕头增添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线。家居,也被人们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家居的建筑模式上已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火柴盒”已被成片的花园洋房所替代,花园式的小区里,四季常绿,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见左图)。从家居的景观设计上,简单的植树栽花,被赋予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主题。变成喷水池、小品、泳池、雕塑、绿化景观。有意识的生态、健康型小区,逐步融入到住宅建设中,成为吸引消费的家居新理念。从家居的装修装饰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装,广泛使用的是简陋马赛克、天花吊顶、铝合金窗等材质进行实用型装修;到九十年代,彩绘玻璃、罗马柱、封墙板等盛行一时,家装显得盲目而艳俗跟风;近年来,家装逐渐追求简约和高雅格调,突出健康、环保,体现个性、情趣和文化底蕴……身为高级环境设计师的李仕鸿感叹,30年过去了,汕头人的家居已由“解困”到“改善”,由“改善”向“舒适”,再由“舒适”向“品味、环保”升级,市民家居环境要求的改变折射出汕头城市建设的大变化。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