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中国经济楼市股市风险大程度释放

2008年08月27日 09:24   来源:华龙网   
    借助举办奥运会,北京在经济地位、城市面貌、现代文明程度与融入国际的步伐都发生了变化。

    “奥运低谷效应”是大多数奥运会承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今的国际经济环境正经历着剧烈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呈现通胀,国际粮价、油价高企等相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欣喜之余难免忧虑,毕竟,几乎没有哪个奥运会承办城市能完全摆脱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风险。

    那么,奥运后中国经济走势究竟如何?

    ■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确有刺激作用,但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仍主要受宏观政策和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奥运会是对中国概念在世界范围的一次大营销,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拉动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的滑坡。奥运会结束后,更多的后续需求会随即跟上,中国不愁没有新的投资热点。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奥运会的结束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如何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也是奥运会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据新华社北京电“北京奥运会给了人们一把钥匙,一把了解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钥匙。”北京奥运会之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这样说。如今,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经济不会大衰退

    “鸟巢”不会“人走巢空”

    近来,有一些海外人士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2009年、2010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很困难的年头。

    “毫无疑问,筹办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很小部分,因此筹办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宜估计过高。”这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的回答。

    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7年,北京年均用于奥运会的投资尚不到全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从建设规模看,北京奥运工程竣工面积为71.83万平方米,只相当于2007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的0.0139%。

    “如果说中国经济像大海,那么,跳进一只青蛙,对大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确有刺激作用,但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仍主要受宏观政策和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奥运会是对中国概念在世界范围的一次大营销,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拉动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经济学家近日对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乐观。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奥运后的滑坡。奥运会结束后,更多的后续需求会随即跟上,中国不愁没有新的投资热点。更为关键的是,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不管有没有奥运会,经济都要发展。”张孝德说。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性不大。从以往奥运会承办国的经历看,经济规模较大且经济增速较快的奥运会承办国不易受到奥运会的影响。摩根大通的预测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4.5万亿美元。

    2008年,是北京奥运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周期性调整之年,二者同时出现是一种巧合,不存在必然联系。目前,中国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下,在一些领域有所降温,这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的中国经济的自身调整,是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因奥运会而始,也不会因奥运会而终。一场北京奥运会,在盛大高潮后不可避免地会有落潮,但可以肯定地说,北京奥运会后不会发生经济大衰退,不会出现经济发展的拐点,奥运会之后的“鸟巢”不会“人走巢空”,而是依然繁荣。

    投资者

    心理预期提升


    奥运会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最大的竞技盛会和国家聚会,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体验中国时,不仅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感受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成功承办奥运会所提升的自信心,对未来中国发展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国在借鉴各国承办奥运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借势发展奥运经济,丰富了奥运经济的概念,扩大了奥运经济的影响。承办奥运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诸如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产生了辐射作用。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影响是久远的。“而这些久远的好处是留给人民群众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说。

    借举办奥运会之机,中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北京市为例,经济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至少在60%以上。

    奥运会对提高中国国民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度和提升国际形象方面,则具有更长远、更持久的积极作用。奥运会的成功,将有力推动我国与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说,北京在经济地位、城市面貌、现代文明程度与融入国际的步伐都发生了变化,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自信心上,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北京奥运会特许供应商、河南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说,奥运会后,一个经过改革开放30年洗礼、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北京奥运会还将极大提升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难定量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轮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奥运会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将继续下去。”李伟说。

    后奥运仍然面对

    重大挑战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即出现GDP增长率小幅下滑、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业衰退等迹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遭遇“奥运低谷效应”,悉尼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它之后,承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雅典为了那短短16天的狂欢,竟背上了10年的债务。

    “奥运低谷效应”是大多数奥运会承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今的国际经济环境正经历着剧烈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呈现通胀,国际粮价、油价高企等相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欣喜之余,中国人难免生出忧虑,毕竟,几乎没有哪个奥运会承办城市能完全摆脱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风险。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潜在增长率稳步提高,加之经济总量大,地域辽阔,经济体系齐全,回旋余地较大。因此,奥运会的结束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如何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也是奥运会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2008年以来,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可谓迎难而上。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4%,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呈现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的逐季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出现,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正常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说。

    奥运会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包括美国经济走弱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周期性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经营困难等,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严峻挑战,需要高度警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奥运效应”的叠加影响。为此,应该积极放大奥运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

    股市楼市风险释放

    不必担心迅速调整


    面对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活力,因为其拥有最大的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投资、外需和内需三大经济拉动因素,加上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一鸣认为,奥运会影响的是预期,“一保一控”的目标就是要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面通胀,同时把握好“保增长”和“控物价”之间的平衡点,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由于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得到消化,经济增速开始变缓。这种“变缓”不是被动的变缓,而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变缓”,是年初提出的“两防”调控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

    可以预见,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基本面良好;二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不减。同时,在节能减排等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曾有经济学家担心,奥运会尽管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但由于给投资者形成了良好的预期,致使资产价格因炒作而虚高,股市和楼市在奥运会结束后会迅速调整。

    “如今,市场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已使得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消退,经济运行逐渐回归到正常轨道上。”经济学家樊纲表示,股市、楼市的风险已在很大程度上释放,能源价格也作出调整,所以更不必过多担心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有专家作出预测,中国经济7%至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率至少可以再维持15年至20年。中国投资将继续处于兴旺状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只要政策调节适当,我国经济就完全可以自如应对国内外各种情况的变化,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这些是其他承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上海银监局副研究员张望博士说。可以判断,中国经济运行在既往轨迹上有着全新的动力基础,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将一如既往地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新闻链接

    “后奥运”的喜与悲

    蒙特利尔奥运会——实际投资大幅超预算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实际投资完全失去控制,超出预算近20倍。因耗资巨大,也被人们称为最浪费的一届奥运会。那届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累累,人称“蒙特利尔陷阱”。同时也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噩梦,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公民承担了一个新的税种——奥运特别税,对蒙特利尔人来说,奥运债务一日没还清,奥运会似乎就没有完全结束,直到2006年11月才还完1976年欠下的债务。可以说,这是一届长达31年之久的奥运会。

    莫斯科奥运会——所有设施奥运后服务于民

    1980年,前苏联为主办这届莫斯科奥运会,总共耗费了90亿美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当时因为是计划经济,因此费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前苏联5年计划中中央财政的拨款。这是由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政府通过的。那时在前苏联的第11个五年计划里面,承诺为奥运拨款。第二部分是由主办奥运会的收入来补充中央财政的不足,不过这比例很小。

    当时莫斯科的体育设施有上百处,只新建了9到10处,奥运会一共使用了20个赛场。修建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设施必须在奥运会以后服务于莫斯科市民,到现在没有一个体育设施被废弃。

    汉城奥运会——成就三星等全球品牌

    扣除奥运会运营费用等直接经费之后,约957亿韩元就是汉城奥运会的纯收入,再加上在日侨民捐助的578亿韩元的款项和卖公寓所得的收入,盈利约3300亿韩元,这也是历届奥运会盈利最高的一次。

    从1983年到1988年,汉城(2005年更名为首尔)奥运会的筹备对韩国的经济贡献率大概是2%;汉城奥运会结束之后经历一个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是影响不大。汉城奥运会使大韩航空、三星等公司成为全球性的品牌,1988年奥运会成为很多韩国公司走向世界市场的一个起点。

    巴塞罗那奥运会——一跃成为欧洲第7大城市

    奥运低谷效应曾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后出现,对当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如巴塞罗那由于房地产的过度发展,1986―1993年,巴塞罗那住宅价值增长250%~300%,在奥运会后一路下跌,用了6年才扭转跌势。

    奥运会前,旅游业仅占巴塞罗那GDP的1%~2%,现在旅游业为这个城市贡献的GDP大约占到15%。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使巴塞罗那从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一跃成为欧洲第七大城市和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

    亚特兰大奥运会——活跃了房地产市场

    为举办1996年奥运会,美国亚特兰大市政府总共投资了10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亚特兰大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奥运会之后,许多美国人,尤其是亚裔美国人,都从洛杉矶等地搬到亚特兰大居住。奥运期间上涨的房价并没有因运动会的结束而落下来。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使亚特兰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进,城市竞争力大为提高。1991年至1997年,亚特兰大给美国带来了约5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悉尼奥运会——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带来65亿澳元的经济活动,其中,悉尼所在新南威尔士州就占了51亿澳元。盈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赞助商特别是顶级赞助商的巨额赞助;二是出售电视转播权,实际收入达到7.98亿美元;三是门票和赛会纪念品的销售收入。另外,奥运会也给悉尼带来了大批的游客,仅16天会期为悉尼带来的旅游收益就达8.8亿美元。同时,奥运会为悉尼带来的海外投资达到了87亿美元。

    悉尼奥运对行业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和运输业以及私人服务业三个行业上。而奥运结束后,各个行业受奥运影响大幅放缓,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是唯一奥运会后继续受到正面刺激的行业。

    雅典奥运会——刺激旅游业迅速发展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

    根据欧盟的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的投资并没有给希腊带来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一下子就降至了9年来的低点。不过,借助于奥运会契机,雅典房地产价格在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涨幅达到了65%。

    不过雅典奥运会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统计表明,2005年和2006年,来希腊旅游的人数分别增长了5.6%和8.44%。2006年,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接待了创纪录的1570万旅游者。2007年第一季度,希腊旅游收入增长了10.8%。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