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造就纺织服装产业百舸争流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改革开放30年造就纺织服装产业百舸争流

2008年12月22日 15:28   来源:中国服装网   


    “大发展”的由来

    中国服装工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的崛起,确确实实是改革开放的国策在多个方面作用的结果。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环境,催化出全国数以千计采取工业生产方式的正规化“小服装”工厂,数以百计的现代化中型服装工厂,数以十计的设备一流、工艺讲究、产品精良、品牌响亮、销售网强大的大型服装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体系。

    由市场来引导新厂的开办,老厂的改扩建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不再需要层层计划、层层报批。不再是靠国家资金一个渠道来开办新厂、改造老厂。集腋成裘的民间资金,大量的国外资金,被吸引到这个“投资省,上马容易,资金回收周期短,市场发展空间大”的行业中来。

    正是有了这样的政策环境,30年间,仅宁波一地,就催化出杉杉、雅戈尔、罗蒙、一休等规模空前、设备一流、名扬海内外的大型服装企业。

    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国策,带来了民营服装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大发展。连带而来的是迅速推进了服装制造业现代化。

    中国服装制造业,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其主体部分是集体所有制服装厂(与国有企业、国营企业没有多大差别的大集体企业)。纺织系统和商业系统的少量国营企业,如上海的新光内衣公司、培罗蒙西服公司、鸿翔(女装)公司,北京的红都服装公司、雷蒙服装公司、友谊服装厂等,由于总规模不大,在业界起不了主导作用。至于外资服装企业,当时一个也没有。在国家建设资金不可能大量投入这个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情况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全国服装制造业虽然门店极多(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时,全国缝纫企业多达22100家),全行业服装总产量却很有限(梭织服装,1979年为7.44亿件,1980年为9.45亿件)。全国成衣业产值,1979年为75.6亿元,1980年为96.8亿元,在全纤维工业(化纤、纺织、成衣)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仅12%左右。

    正是民营服装企业和三资服装企业的大发展,成就了当代中国服装工业的大局面。民营服装企业,开始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渐渐地,经过优胜劣汰,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大中型服装企业。

    最近一二十年间发展得红红火火,表现出非凡产、销能量的全国各地几百个各具特色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如绍兴县“中国轻纺城”、福建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东莞虎门“中国女装名镇”、中山沙溪“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东莞大朗“中国羊毛衫名城”、增城新塘“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湖州织里镇“中国童装名城”、桐乡濮院“中国羊毛衫名镇”、诸暨大唐“中国袜子名城”、嵊州“中国领带名城”等等,更无一不是民营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天下。

    至于大量的三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发展服装工业的资金和先进设备、工艺技术,还带来了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手段和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从而撑起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大局面:在2000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530亿美元中,“非本土企业”占了47.9%的比重;在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1756亿美元中,“非本土企业”占了57.1%的比重。

    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理念制订的工业生产管理体制,把服装企业推向市场,使整个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主动精神。

    由市场引导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以销定产,形成符合本企业生产条件和利益的产品结构。

    由市场引导企业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争取较高的产销率。

    由市场决定价格,引导企业制订符合本企业产品实际情况的价格策略,赢得市场。

    由市场引导企业选择最佳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市场引导企业的采购行为(主要是自主采购服装布料),便于企业建立合理、顺畅、可靠的协作关系。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