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 肥西县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精神财富

2008年09月25日 10: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30年前的肥西县小井庄率先在全国实行“包产到户”,并由此闯出了一条冲破禁锢、突破禁区的改革创新之路。30后的今天,在包产到户“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肥西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十年来,肥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78年以前,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如今环保绿色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从住的茅草房到现在功能配套、环境优雅的小康住宅区,三十年来,肥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亿元、财政收入12.5亿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24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4元。今年1—8月份,县域经济继续呈现“高位运行、快速领跑”的强劲态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3.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5%、167.2%;财政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了由全省经济中游县向全省经济十强县、全国中部百强县,由农业大县向全省工业强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全省旅游创建先进县的跨越。

    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同志感慨万千地表示,肥西人民包产到户“敢为天下先”精神,必将会由此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史册,成为肥西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发“创新、创造"的强大动力。未来肥西人民将继续大力弘扬“包产到户”精神,始终高扬改革创新大旗,锐意进取,不懈奋斗。

    三十年来,肥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作为全国第一次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肥西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滞。又先后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乡镇综合执法模式、农村土地流转、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农村社区建设等10多项配套改革纵深推进。

    近年来,肥西县木兰村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把土地承包权集中起来入股,请有实力的种植大户、企业来盘活土地,让农民一起致富,彻底改变过去“土地抛荒没人种”或“丰产不丰收”的低水平生产状况,从而使农民“离乡地不丢”。经过三年的“土地流转”实践,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200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2007年达5000多元,均高于全县同期水平。

    对此,合作社负责人丁云银表示,合作社成立后,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入社农户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打工经商,或就近从事二、三产业;二是,解决抛荒地问题,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形成承租者、社员、合作社“三赢局面”;三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一条新路,为产业结构调整搭建平台;四是,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合作社形式,群众切实获得多方面实惠,基层干群关系融洽许多,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明显提高。

    可以这样说,30年前肥西县小井庄实行“包产到户”是为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而现如今三河镇木兰村的“土地流转”做法,则是让更多地农民生活环境更好、生产条件更好地又一大创新与突破。

    在完善土地流转模式、保证农业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基础上,肥西县更是将“土地整理工作与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三者系统、高效地结合起来。由政府、相关水电、通信、交通等涉项单位出资占大头,村民自筹资金占小部分,共同建设新的村民安置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同时将新增、节约来的耕地再经过“土地流转”方式加以充分利用,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弘扬包产到户精神,全力打造“五大肥西”

    “未来几年,是肥西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在包产到户精神激励下,肥西人民将会“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好字优先,快字当头”谱写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陈晓波同志讲到。

    为此,肥西县按照“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生态、文化、政治“五大优势”,全力打造实力肥西、魅力肥西、活力肥西、开放肥西、和谐肥西“五大肥西”,努力把肥西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化航空物流城,中国中部第一苗木花卉城,合肥市中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卧城”。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两个翻两番、三个大跨越”和“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