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2008年08月26日 16:49   来源:人民日报   
    2008年8月8日到24日,从艳惊四座的开幕,到捷报频传的赛场;从志愿者的微笑,到观众们的热情,短短16天里,中国、北京,这两个高频词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七年艰辛的筹备、一朝梦圆的欣喜,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已成为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幸福时光。

    如今,奥运圣火已经缓缓熄灭,五湖四海的客人也将陆续离开。除了100枚奖牌,奥运还给中国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奥运期间呈现出的国家形象、国民素养、国民心态,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回忆、记取和总结?

    曾经让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遥远的古老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向世人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2万多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短短16天,尽管远不能看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却无疑令很多人改变了头脑中固有的印象,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扭转陈旧歪曲的“中国印象”

    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曾几何时,世界对中国有不少误解,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

    《世界新闻报》特约作者麦克尔·佩恩说,对欧美人来说,对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成就,他们所知甚少。《功夫熊猫》、《卧虎藏龙》,再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绍材料,就是很多外国人“中国印象”的全部。这样的心理基础,可以部分解释奥运会开幕式何以引来世界性的惊叹。

    “中国申办奥运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经历了两次北京申奥过程的北京市奥组委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吴季松教授感慨万千,“我走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个体会就是世界不了解中国。而奥运会作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文化盛会,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聚光灯下,人们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原有的概念和印象。我必须说,中国的正确形象应当是:文化和历史的底蕴极为厚实,国力相当殷实,科技日益发达,百姓的心态平和而健康。”英国观众安迪·霍伊尔这样形容北京奥运会。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全面而非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芝加哥论坛报》批评那种将中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做法:“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

    人们发现,奥运前后,北京地铁里、街道上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相对于媒体的报道而言,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似乎更看重运动员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直接接触,“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到来,增加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发现“少年中国”的青春活力

    赛场内,中国收获的100枚奖牌,让世界感慨于中国体育的长足进步;赛场外,这个东方古国无处不在的青春活力,更是让很多人出乎意料。

    一些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对首次来中国的人们却觉得非常新鲜。英国《经济学家》描述道:“当游客们降落在北京未来派风格的机场时,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步入雄伟壮观的新体育场时,许多人都会屏住呼吸,惊异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之快与规模之大。”

    麦克尔·佩恩说:“中国人参与主创的‘鸟巢’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的体育场,这些将改变以往人们心目中‘中国没有创意,只是一个低成本产品生产国’的偏见。”

    最能展现中国活力的当然是中国人,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民众对奥运会的非凡热情。最让《纽约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鸟巢”工作的87岁的志愿者孙芳垂,这位老人说:“中国人等了7年,我非常乐于为国家做些事情。”

    奥运志愿者最能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亲切而不卑不亢,他们对国家前途明显充满了希望,他们让人感到青春的跃动,真是了不起啊!”

    《印度教徒报》则一语双关地道出对北京奥运会和中国整体发展的评价:“中国可以展现它的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和从‘东亚病夫’到经济强国的蜕变。”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变化而非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体育的崛起让我们感到眩晕,明天,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

    百年前,梁启超为“老大中国”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梦想的活泼开朗、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国”,正变成世界眼中的现实。

    感受古老文明的和谐理念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3000名孔门弟子齐声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巨大的汉字“和”反复出现……这些细节,都指向一个古老文明的关键词——和谐。

    “艺术家把孔子思想和理念重现舞台,让人再次看到了这个伟大民族自己认定的和谐”……国外媒体如此评价。

    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一直都在见证、体验着一种和谐氛围。中国观众的掌声、中外运动员赛后热情的拥抱、志愿者无微不至的服务,处处体现着和谐之风。

    不少人开始试图深入解读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文明。西班牙《先锋报》说:“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对其传统历史角色的回归。没有对外侵略的历史和拥有谨慎智慧的特点,正是我们面对的这个躁动的世界所需要的。”

    埃及著名专栏作家马莱克在《金字塔报》上发表文章,称赞北京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和谐发展、世界和谐共处的理念,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谐理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生命力和延续性,也指引了一条世界和平共处的光辉大道。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