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的商业传奇 商业机遇与创业磨练共存_要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他们创造了奥运历史 > 要闻 > 正文
 
奥运冠军的商业传奇 商业机遇与创业磨练共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8月15日 15:41
    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称号——奥运冠军。他们曾经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走到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围绕他们的是无尽的鲜花和掌声。然而从奥运神坛上走下来,他们却选择了一条与运动员生涯迥异的经商之路。

    作为一个特殊的商业群体,他们面临着常人难以遇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承载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创业磨练。从李宁到李小双,从楼云到庄泳,昔日光耀赛场的体坛明星们,以他们特有的速度与耐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天空。

    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称号——奥运冠军。他们曾经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走到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围绕他们的是无尽的鲜花和掌声。然而从奥运神坛上走下来,他们却选择了一条与运动员生涯迥异的经商之路。作为一个特殊的商业群体,他们面临着常人难以遇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承载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创业磨练。从李宁到李小双,从楼云到马燕红,昔日光耀赛场的体坛明星们,以他们特有的速度与耐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天空??

    李宁

    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三块金牌得主

    在国内体坛星光中,李宁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在众多奥运冠军当中,李宁又最为人们所熟悉。18年的运动生涯中,共夺得了国内外大赛的106枚金牌的记录,在国内至今也无人撼动,他为中国体育历史创造了空前的壮举。如今这位体坛巨人,仍在续写着新的传奇,他要保持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在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第一的地位,并开始向世界商业巨头迈进。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此结束了他的运动生涯。随后,李宁宣布退役,那一年,他26岁。退役后,李宁谢绝了国家队的挽留和广西体委的邀请,投身商海,加盟了广东健力宝集团,开创了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的先河。

    1991年,由健力宝投资1600万,广东李宁体育用品公司正式成立,李宁开始独立负责“李宁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经营。起初,李宁采取OEM贴牌方式生产“李宁牌”运动鞋,但因为缺少经验,第一批鞋做砸了!当时,李宁投入运动鞋的开发费用只有5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001”系列鞋的生产。得知鞋全部不合格的消息,李宁飞回北京,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这是李宁在生产控制上打的第一仗,首仗即折,李宁的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但是他毅然决定全部销毁这批产品。“让我们从头再来!”他握着拳头对部下说。那年,李宁不到28岁。那时候,李宁感受到了下海的艰难。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专业人才的加盟,李宁牌系列产品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李宁品牌也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历次重大国际比赛的专用装备。

    1995年底,李宁集团成立,从它的母体健力宝公司正式分离出来,李宁亲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1996年初,集团总部“北上”,从广东迁到北京。集团每年销售收入也在快速增长,1996年便创下了6.7亿的销售记录。业绩如此快速地增长,发展令人如此兴奋,即使是性格平和的李宁也禁不住豪情万丈,制订了“1998年达到10个亿,2000年达到20亿”的销售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成长的喜悦到了1997年戛然而止了。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通货紧缩”,此后几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7亿左右。    

    2001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公司业绩开始持续上升,2004年6月28日李宁公司更是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公开发行2.47亿股,并于7月9日再次增发新股3697.6万股,而李宁及其家族拥有资产在10亿港元以上。

    很多人认为李宁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明星身份,得益于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李宁从未遇到过强劲的商业对手??但是,只有李宁本人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从运动明星到成功商人,李宁做了哪些努力,付出了哪些辛苦。客观上讲,明星效应无疑会对提升品牌知名度有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明星品牌都可以像李宁公司这样成功,即使他们的创立者在体坛同样有着赫赫战功。

    楼云

    


    远界科技公司副总裁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体操跳马冠军

    提到中国第一位蝉联奥运金牌得主、跳马世界冠军楼云,很多人头脑中都会闪现他跳跃的身影。在长达16年的体操生涯中,楼云夺得过40多个跳马冠军,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军,有“跳马王”的美誉。但这一切,对于楼云来说,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楼云,自1988年退役之后,从最初无意间进入服装行业,到投资房地产,再到当下最热的IT业,十余年来,几番腾跃,从一位体育名将成功转型为商界精英。

    楼云退役之后,走上经商之路完全是一个偶然。当年国家体操队希望他留队当教练,但他执意要回省。一次,他在报纸上读到关于广东某乡镇企业成为阿迪达斯中国代理的新闻,在各大国际比赛中一直穿洋品牌而对制衣业毫无概念的楼云被这个消息所感动。于是写了一封信去表示祝贺。没想到不久后竟接到这家制衣公司董事长的邀请,并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1991年下半年,楼云离开公司,和几个体育出身的好友在惠州创业,创办了自己的体育用品公司,做“跳马王”品牌服装。“9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复苏的年代,做生意非常容易,当时我们在上海随便找个五星级酒店,花三五万块钱开个订货会,马上就可以接到上千万的订单,而且都是打预付款。可能是刚开始的时候走得太顺了,有点头脑发热,以为做生意就是这么简单??”因为不知道“直销”和“代销”的区别,楼云中了一家乡镇企业的合同陷阱,输了官司的他不得不为一堆卖不出去的烂衣服买单,赔给对方50万元。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楼云商场失意,却迎来了情场的得意。他在广州飞上海的飞机上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那时,她是东航漂亮的空姐。1994年,楼云结婚。第二年,无意再经商的楼云带着妻子和1岁的女儿举家移民去了美国。

    楼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00年。36岁的楼云成为了北京一个楼盘的代言人。那个楼盘被评为当年北京十大“明星楼盘”,楼云在京城地产界也一举成名。这一次,楼云除了做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并开始努力参与更多的公司经营:销售、园林设计、户型设计、推广等,每个环节他基本都参与。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楼云从形象代言一路晋升至公司CEO。2002年,楼云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北京楼云置业有限公司。“姓楼的盖楼卖楼,我想我和楼应该还是比较有缘份的。”

    不过,房地产公司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顺利,“楼云置业”已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他已基本上不从事房地产生意了。

    如今,楼云的身份是上海远界网络科技公司的副总裁,开始在一个新的领域继续着他的翻腾跳跃。

    马燕红

    财经广告副总经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体操高低杠冠军

    在中国体育史上,她是第一个体操世界冠军。在中国体操史上,她是第一个奥运会女子体操冠军。而今,马燕红身入商海,却没有离开她所喜爱的体育事业。

    1985年马燕红退役,原本她希望当教练继续从事体操事业,但事与愿违。在陡感凉意和无奈之下,马燕红作出了一个惊人举动,放弃当时不低的荣誉地位,外出读书。这在80年代的确让很多人费解。

    1987年马燕红赴英国学习两年语言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学习企业管理。为赚取学费,马燕红课余时间在洛杉矶一家体操俱乐部当教练。而还不适应美国社会风俗和习惯的马燕红,一开始并不顺利,甚至几次遭到学生家长的投诉。美国人一般学习体操的目的就是健康健美,这跟中国体校的学生截然不同。你不能说他们太胖、动作太难看,在美国人眼里,你这样说是破坏他的尊严和揭露他的隐私。为此,马燕红闹了不少笑话或责难。

    1994年回到北京,马燕红开始从事体育市场开发,策划一些体育赛事。因为奥运冠军的身份,使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帮助,事业开展得很顺利。不过,还是由于商业技能的欠缺,马燕红放弃了自己创业,选择了一条从业之路。她坦言,奥运冠军还是有一些弱点,经商这个事,不是个人意愿就能把市场做成的。

    目前,马燕红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推广。马燕红在这家公司已经两年多了,先后与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高尔夫赛事。

    李小双

    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2年巴塞罗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体操冠军

    两届奥运会体操冠军,两届体操世锦赛冠军,举止稳重的体操王子李小双,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赢得了体育人生中一座又一座灿烂的奖杯。如今,已经退役的李小双已经在商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从体育明星到商界老板,人们都羡慕他的成功转型,他却认为这是一条无可奈何的出路。

    1997年,李小双退役。对体操如此热爱的他,没想过离开这个事业,不过,事与愿违,无奈之下,他不得不选择另外一条路,“你必须得吃饭,必须得做一些事。”

    经过了几年的调整期,李小双开始自己创业,“当时提起中国体育用品,人们能说出来的品牌大概只有‘李宁’。我想挖掘出‘李小双’这三个字背后的市场价值。” 2000年1月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500万元的创业资金全部来自于他的积蓄。之后借助小双的名人效应,公司开始初见规模。

    而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打破了公司的发展脚步,刚刚成立三年的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也没能逃过此“劫”——从4月到12月,整整8个月的时间中,公司的销售数字为零。那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小双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生意就像吃饭。按常理来说,吃饭要细嚼慢咽,但在那8个月里,你却要学会生吞。”小双回忆道。

    “没生意”的日子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公司的经营模式。“最初,公司是以经销商为主、自营为辅。当时除了北京,其他地区市场都属于代理商。但到了2003年,我发现‘李小双’这一品牌还远未达到风吹草不动的地步。”从2003年6月起,公司回收了6个市场。终于,转机在2004年1月出现。直到今天,这6个市场都很成熟、稳定,给公司带来了相当丰厚的利润。

    李小双认为,这几年公司能发展起来,就是一个字“熬”,像练体操一样要坚持,这样才能更精彩,更长久。
 
来源:黑龙江晨报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