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瓦里:伟大的最后一名_4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国际经济 ·数据中心 ·时尚生活 ·科技频道 ·CE读书 ·中国图片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他们创造了奥运历史 > 4 > 正文
 
阿赫瓦里:伟大的最后一名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8月15日 11:00
    “杨澜:作为一个刚刚独立的国家的运动员,您当时肯定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吧?

    阿赫瓦里:确实是这样。我们国家独立前我就是一名长跑运动员。要知道,运动这个词在我们的语言中意思也可以说是游戏,但是如果你在比赛中取得了成绩,你就能为你的国家争光,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知道你的国家在哪儿,是什么样,体育运动能给人们带来合作,友爱和荣誉。”

    在竞技体育中,失败者很少会被人们记住。

    然而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一个“最后一名”却缔造了属于失败者的辉煌。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这个“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一幕”的主角,40年来始终停留在人们的感动和崇敬中。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精神,“参与重于取胜”同样也诠释了奥运精神。

    折翅的蝴蝶

    1968年,奥运会第一次在拉丁美洲国家举办。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海拔2259米,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30%。这是奥运史上参赛运动员首次面对高原气候的考验。

    和几内亚、洪都拉斯、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巴拉圭等国家一样,坦桑尼亚也是在这一年首次参加奥运会。

    1964年才成立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渴望着荣誉,代表祖国参赛的阿赫瓦里等3名奥运会选手被人们寄予厚望。

    高原条件最终被证明对竞赛时间长的项目(中长跑、竞走、划船、拳击、摔跤、击剑等)非常不利,不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因为缺氧而被担架抬走。划船比赛中更是出现了超过30次的运动员昏厥记录,有的运动员甚至在比赛过程中就昏迷过去了。

    马拉松项目的比赛日是10月20日。这一天,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7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只有57人完成了比赛。

    特殊的气候条件让马拉松比赛变得平淡。晚上7点多钟,观众们在获奖者颁奖仪式结束后三三两两退场回家,此时组委会也开始通知沿途服务站撤离,不过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消息传来——有个选手还在跑!

    这位选手就是阿赫瓦里。跑到18公里时,阿赫瓦里开始感到肚子痛,紧接着出现痉挛症状。缺氧甚至使他失去了方向感,在奋力向前奔跑1公里多之后,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膝盖因此严重受伤,肩部脱臼……

    “当时急救人员赶忙用担架把我抬到路边,摔伤的地方流了很多的血,他们对我的伤口和肌肉拉伤处进行了包扎。他们告诉我,要把我抬上救护车,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把我抬上救护车,我要继续比赛,我会慢慢地跑,哪怕一步步地挪,也要到达终点。”阿赫瓦里事后回忆,“于是,我继续比赛,最终到达了终点。”

    受他的精神感染,观众们重新回到阿兹特克体育场,等待阿赫瓦里到达终点。灯光重新为他亮起,现场观众集体肃立,送给拖着流血伤腿的阿赫瓦里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幕后来被人们奉为“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当阿赫瓦里跨过终点线,激动的工作人员忘了计算他的成绩,只知道他是第57名——共有57人完成比赛,18人中途退出。

    “我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因已站立不稳立刻倒在了地上,急救人员把我放到担架上,记者们拍照,那个格林斯潘(奥运官方影片导演)问我,你已经不可能取得名次了,为什么不放弃。”阿赫瓦里回忆说。

    阿赫瓦里的回答成为了奥运史上最响亮的名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两千多年前,一位希腊战士奔跑42.195公里,为雅典人民传达希腊胜利的消息,最后力竭而亡的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两千多年后,一位参加奥运会马拉松的非洲选手忍痛奔跑42.195公里,向人们展示着精神与梦想。

    谁说蝴蝶飞不过沧海?折翅的蝴蝶也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没有什么不能逾越,此时所谓的沧海——不过是一滴水。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
 ·奥运英雄结束中国之行 阿赫瓦里祝福北京
   请发表您的看法  目前已经有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谢亚龙下课"域名遭抢注 成流行词全球传播(图)
·潘石屹不惧质疑逆市涨价 称处境与他人完全相反
·彭丽媛在维也纳演绎木兰诗篇 获授荣誉证书(图)
·龚方雄:尚有1000亿减税空间"外储管理要有创造性"
·创业板 早推还是晚推?
·电子商务用户转战搜索引擎 巨擎经历"过冬"考验
·减税呼声四起 专家:当前是个人所得税减税好时机
·布莱尔: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一个新纪元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商务地带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