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巨变看江苏”网络媒体行圆满结束

2008年11月17日 10: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期一周的“30年巨变看江苏”网络媒体行今天圆满结束。回想兵分三路的记者由6日采访伊始的意气风,到12日采访结束拖着疲惫的身躯重新汇聚一堂时,这一周来的相处,让我们体会到的,有改革开放江苏变化给记者们带来的震撼,这其中也不乏品尝由初识到熟知过程中的点滴时光。工作和生活,始终结合的如此紧密。

    从地图上看,江苏行政区划下的13个市,有10个临近山东、安徽、浙江和上海,3市靠海,8市沿江,江海文化交汇于此。苏南就是江南水乡,人们典型的瘦小、纤细、地地道道南方人的精灵秀气;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有着山东人的高大、侠义。位于苏中地区的扬州、南通,则兼具了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秀丽,这种“中庸”的文化也到是独具一格。

    “苏南在提升,苏中在崛起,苏北在振兴”,是全国网络媒体记者们采访过后的一致体会。可以说,北方的汉文化、土文化和南方的吴文化、水文化在江苏旗帜鲜明地共存一省。南北文化风格的杂烩、苏南苏北的经济落差使得江苏看上去更像微缩的中国。苏州、无锡的经济总量比省会南京要大,“白天看南京,晚上看上海”成了此次南下采访的记者对苏南领导人生活状况的一个精练概括。

    如果把苏北、苏中、苏南比喻成三个阶梯的话,则从南到北依次下降。为此省里提出了“新苏南模式”、“苏中崛起”和“苏北振兴”。就苏南而安,随着国企和乡镇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均较快。但苏南线采访记者却发现,其内部整合仍旧是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再看苏中,新一轮沿江战略的开发以及高新产业带的成熟,正将江苏经济的重心从江南向江北延伸,无疑,苏中线路的采访让记者们多少感受到这是个有潜力可挖的区域。从崛起走向成熟的悦达集团、产业优势明显的洋口港、由“穷三徐”变为“乡村都市”的仰徐村以及日渐放大“吆喝”声的扬州旅游业。正处在初步生长期的工业制造业基地,能留给民营经济多少的发展空间,对苏中整体发展来说,仍然是个谜。对于苏北,沿东陇海产业带、京沪高速、苏北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陆续修建,“可以说苏北成为未来20年内年江苏制造业的重点”,三线采访归来的记者深有体会。

    提到发展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说江苏的经济,而说到经济,就不能不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商人。江苏商人自就是独立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对政府较强的依赖性导致独立的企业家队伍难以成形。此去三线,体会当地商业的发展状况也成为必修课。全民营资本起步发展的扬子江药业、从55元到200亿的悦达集团、代表农村商品化缩影的叠石桥家纺城……记者每到一地,都深刻感受到企业家由“找市长”转换思路为“找市场”的可喜变化,可以说新的江苏老板阶层正在形成之中。

    白天的采访很忙碌,凌晨仍旧在台灯下默默奋战的工作场面则将记者更真实的状态显现出来。无论哪条线,记者每到一处都收到了当地网络主管部门的盛情接待以及细致的采访安排,从大环境上的整体了解到深入基层乡村走访实地,给记者们提供了鲜活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素材。每天不到六小时的睡眠时间常常让白天采访中的我们眼皮打架,但谁也不愿意放弃一景、一人、一句话。“会工作,才会生活”,采访全过程,记者的工作,已完全融入生活。

    “仿佛记得第一天来到南京的场景,没想到便匆匆结束”这是记者送别山东大众网记者时他留下的话。或许暂时的离别是为了再次重逢时的感动,离别的时候,每一句话都显得那么沉重。看着火车渐渐远离月台,来自全国网络媒体的朋友,相约南京的再次重逢。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