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学研结合给经济结构调整“追肥”
2008年10月29日 13:17
来源:光明日报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近年来,江苏经济呈现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纷纷关门打烊,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却步步攀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高涨。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好奇:按理说大量企业关门是经济萧条的表现,江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
省长罗志军的解释是,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企业科技含金量的提高,是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强的关键。
■研企官三分家,“两张皮”显问题
谈起产学研结合,美国的“硅谷模式”应该算是“鼻祖”了。在这块高校云集的土地上,斯坦福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大学与学校周围的“邻居”——思科、英特尔、苹果等大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是地理上的“好邻居”,更是真正的“好朋友”、“好伙伴”。美国硅谷已经被经济学家公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
但以前在我国,由于地方企业对科技带动效益的“科技引擎”利用不够,高校很少主动和政府部门、企业密切合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度不够,缺少政策法规的“利好”等因素,导致知识产权产业化不够,企业发展与知识发展好像“两张皮”,即一方面是企业埋头苦干却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增长的“皮”,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纸上谈兵,缺少把理论和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力的“皮”。高校和企业各打各的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当年,高校里存在着一批偷偷摸摸的“地下工程师”和“星期六工程师”——知名的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带领的科研团队,空有技术水平,获得各项专利奖无数,却不能名正言顺地把成果转化、利用到相关企业的生产,往往在工作日之余,才能偷偷指导需要帮助的企业,还万般提心吊胆、羞于启齿;而另一方面,常常能听到来自企业的抱怨,因为缺少科研力量支撑,没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专家,企业不但没有发展的后劲,甚至还在做低环保、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
■扶上马送一程,产学研“一股绳”
江苏的科研实力在全国是佼佼者:全省拥有40万科技大军、13万研发人员、近4000个研发机构和上百所大学,如何把这样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让“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全兴,长期从事树脂合成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研究,并将其成功地用于工业水处理、有机催化、药物提取、血液灌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2002年,张全兴和南京大学师生一起,筹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又以公司为依托,组建了江苏省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全兴和他领衔的企业近年来已经成功地为长江、淮河以及海河流域11个省、30多家企业,建立起40多项废水处理工程。
短短几年时间,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江苏已经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加快创新型江苏建设的“能量转换器”已经初具规模。近五年来,江苏省约30所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共计35360项,合同成交额87.9亿元,年均增长幅度20%以上,预计新增产值342.87亿元。
江苏产学研合作能够达到如此大的规模,要归功于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清醒认识。“扶上马送一程”,江苏早就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并由最初的3亿元逐年增加到了10亿元,共组织实施了300个项目,其中属于产学研合作的达238项,不少经过国家长期科研攻关、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正是在成果转化资金的引导下向江苏集聚,并向产业化“转身”。
■产学研好处多,结构优多方赢
产学研结合,高校里的科研人员心里高兴。他们对记者说,江苏高校鼓励“人才带着成果转化”,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带着科技成果加盟科技企业,允许教师在职、兼职甚至离岗创业,让大家放下包袱。当年偷偷摸摸的“地下工程师”、“星期六工程师”,如今成了名正言顺的企业董事长、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
产学研结合,高校和研发机构的领导、负责人心里高兴。由于看中南京工业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30多家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了学校。几年来,这些研发中心已陆续研发出近百个项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京工业大学因企业研发中心的进驻而受益良多,“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达到7亿元,其中60%左右的科研经费来自合作企业。科技资源和产业发展在这里形成了良性互动。
产学研结合,企业经理人、主管心里高兴。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南京林业大学的杨树新品种南方型杨树(俗称意杨)在江苏省北部地区试验推广,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原料林。如今,杨树及其加工业已成为苏北地区的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这些杨树也被群众誉为“扶贫树”。产学研合作已成为苏北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和渠道。
从高校、企业“两张皮”,到产学研结合“一股绳”,理念的转变不但给高校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加快了江苏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关键词,在长三角地区这一观念很快成为共识。江苏已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逐步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依托产学研的充分结合,给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追入大量好“肥”。
不久前,省委书记梁保华在江苏各地调研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江苏就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并立足江苏,面向海内外,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资源进一步向江苏集聚。如今,江苏已逐渐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热土。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雷军要警惕“胜利病”吗
何小鹏: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有望形成...
·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
对话小鹏汽车何小鹏:我希望走慢一点,少摔跤
本网专稿
·
【图解】市场监管总局重拳出击!食用植物油专项整治行动开启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缩减 “宽准入”红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国家免疫规划会否纳入新的疫苗?国家疾控局:正在研究
·
【图解】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7%
·
新修订《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6月1日起施行 助力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
进口牛黄再“开闸” 牛黄原料“紧缺枷锁” 能否打开?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30年巨变看江苏
>
江苏改革开放30年巨变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