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锲而不舍支持湖北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2025年04月18日 16:16   来源:荆楚网   

  荆楚大地,九省通衢,民营经济如春潮涌动,在荆楚大地上绽放异彩。4月17日,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不仅传递出湖北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湖北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决心与魄力。

  “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湖北,民营经济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撑起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24年,湖北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94万亿元;卓尔控股、九州通等14家湖北民企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七年稳居中部入围数量之首,彰显出中部崛起的强劲动能。这一串串数字,生动诠释了民营经济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营经济的繁荣,正是湖北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

  湖北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湖北省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从提升民营经济贡献度、扩大市场开放活跃度、畅通要素流通便利度等6个方面,推出了20条硬核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举措,既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如设立7000亿投资基金群、支持民营企业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也有制度创新的突破,如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等。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湖北创新金融“活水”精准直达机制,开展农民个人信用贷款、制造企业动产抵押贷款等改革,让民营企业发展更有底气。“春风化雨润无声。”湖北的政策支持,正如春雨般滋润着民营企业的心田。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在湖北,这种认同与尊重,正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政商关系的亲清有度,到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从人才服务的优质便捷,到信用体系的透明完善,湖北正在构建一个让民营企业如鱼得水、绚丽绽放的发展生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湖北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鼓励党员干部坦荡真诚同企业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这种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也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湖北的政商关系,正是这种淡泊明志、清廉有为的典范。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上。在湖北,民营企业吸纳了80%的新增就业,扛起了稳就业保民生的大梁。同时,一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对口帮扶贫困村,投资兴业、捐资助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先富带后富”的庄严承诺。这种社会责任感,让民营企业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有意义。正如安翰科技以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撬动消化道早筛革命,让生命科技闪耀荆楚智慧;小米智能终端生态链在武汉聚势成峰,新质生产力如春潮涌动……湖北民营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社会责任为墨,书写着时代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正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不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从光电子、新材料到现代农业,从交通、水利到新基建,湖北正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支点建设,共同绘就荆楚大地的壮美蓝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战略选择。湖北正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民营企业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民营经济在荆楚大地上百花齐放、绚丽绽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湖北民营企业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肖璐(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任编辑:佟明彪)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