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给“盲盒+”商业模式加条法律红线

2022年03月09日 18:59   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盲盒经济不是盲目的生意,更无盲动的商机,也不应是监管盲区。”针对当下市场存在的盲盒热现象,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带来关于加强盲盒市场监管的建议。她表示,广受追捧的“盲盒+”商业模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快出台规范盲盒市场行为的法规标准,加强市场监管,莫让盲盒经济走入“盲途”。

  盲盒营销很火,但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事物。有研究认为,盲盒营销起源于日本,其最早出现可追溯到明治末期。传入欧美后有了一个新名字blind box,直译过来就是“盲盒”。盲盒营销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在大众消费者领域一直也没有多少影响力。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泡泡玛特大力发展盲盒营销,在盲盒里装入更多种类的商品,引发盲盒热。如今,盲盒已经成熟应用于各种营销场景,消费人群扩展至所有年龄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

  不过,盲盒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诸多乱象。去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表题为《经营者销售盲盒当规范 消费者购买盲盒勿盲目》的文章,指出盲盒商家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时,由于盲盒内产品只有购买拆开后才能进行鉴别,这让一些商家动起歪心眼,将一些质量不过关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放入盲盒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有调研机构就盲盒市场存在问题发起网络投票,结果显示,按票数占比排名前5位的问题依次是:噱头过大,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30.17%);价格不合理,部分产品溢价严重(20.35%);让消费者“上瘾”,花费更多金钱(17.43%);下游市场投机、炒作严重(16.05%);部分产品涉及抄袭等争议(9.44%)。

  盲盒营销遭吐槽最多的问题,是其给未成年人造成购买成瘾性等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隐患。有心理学家指出,盲盒中商品的实用功能容易被模糊,这会让未成年人把焦点放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从而影响其专注力。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大多并非真正喜欢其中的商品,而是为了通过拥有其中的“隐藏款”“稀有款”而获得在同龄人中的话语权。未成年人之间的社交因为盲盒而发生了变化。他们想要被别人认可和喜欢的心理,往往比成年人更强烈也更单纯。在学校里,当学习成绩的提升道阻且长,一些学生就会选择更为轻松的方式,拥有稀有的盲盒则被视为一条捷径,以其来交换友谊和话语权。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有些学生没买到自己心仪的盲盒商品时会产生焦虑,而买到的盲盒商品比别人差,也容易产生羞耻感,自信心与安全感降低,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显然,给“盲盒+”加一条法律红线,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完善盲盒营销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既要对盲盒经营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规定,需要特殊资质的医疗器械、危险化学品、活体动物等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又要对盲盒抽取机制进行规范(如规定,盲盒经营者应将抽盒规则、商品颁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购前知晓),还要对盲盒内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提出明确要求,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应对盲盒销售对象进行限制,比如规定,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应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在此基础上,相关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强化盲盒质量监督,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击不法商家的诱导消费行为。通过主动出击、严厉打击、专项整治、常态治理等,让盲盒市场不再“盲目”发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