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护航消费升级 20项国家标准密集发布 避免百姓消费被坑

2020年11月02日 17: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日讯  随着双11临近,“剁手族”们在各大品牌不断大促的攻势下已经蠢蠢欲动。然而,如何选购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被制售假等不法商贩所坑,一直是消费者惴惴不安的问题。事实上,针对消费者担心的问题,社会各界绞尽脑汁进行治理,作为消费升级的 “护航者”——国家标准委日前密集发布了《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等20项国家标准,涉及婴幼儿用品、纺织产品、鞋类产品、消费品安全等各类民生领域。 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了重要标准的解读材料,以飨网友。

   国内首个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强制性国家标准填补空白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0-3岁婴幼儿数量近5千万,婴幼儿用奶瓶年消费量超过1.5亿个,而奶嘴则是数倍于奶瓶的销量,未来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但长期以来,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的使用安全性方面都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生产企业有200多家,但除少数骨干企业外,其他的一般都是使用相应食品接触材料的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执行标准,而食品接触材料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主要规定卫生指标,对产品使用安全的指标没有涉及。由于没有产品使用安全标准,目前市面上的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的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诸如婴幼儿用奶瓶或奶嘴设计不合理、使用安全性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损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及安全。因此,重视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产品使用安全,从源头对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进行产品安全规范,已经迫在眉睫。

  《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标准的起草是对中国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探索,填补了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在使用安全方面国家标准的空白。本标准的编写与发布实施,对提升国内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产品质量,保障婴幼儿生命安全、促进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本标准通过对小零件、针刺和抗拉扯性能、整体跌落性能的要求等,对奶瓶和奶嘴的产品设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了规范,对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婴幼儿吞食微小物品的情况进行了严格预防。通过对于嘴(或者饮用部件)外部尺寸的规定,防止了奶嘴(或者饮用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对婴幼儿造成呛塞、或者损伤咽喉与口腔,最大限度地保证婴幼儿的奶瓶和奶嘴使用安全。

  本标准通过奶瓶部件配合、耐沸水性能、耐热冲击性能、密封性能、透光性能、奶嘴或饮用部件的性能要求,对奶瓶和奶嘴的系统性能进行规范,目的是确保奶瓶在如消毒、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规定了相应产品或部件测试要求,保证了试验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

  标准规定了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的产品标识遵守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产品或产品销售包装上应标注购买信息、产品材质标识、使用说明、安全警示内容,并明确了标识的形式。通过规范标识,提升消费者使用奶瓶和奶嘴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

  新修订的《鞋类 外底试验方法 尺寸稳定性》国家标准:更加保护消费者健康

  本标准的修订,将使我国鞋类外底试验方法尺寸稳定性的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为制鞋生产过程中对尺寸稳定性的控制和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对于提高我国制鞋工艺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并适应我国制鞋业科学技术水平和行业市场需求的发展。

  本标准规定了鞋类外底材料在加热后尺寸线性变化率的测定方法。本标准给出了尺寸稳定性的术语,规定了试验所需设备和材料,试样的制备、加热前的测量、加热老化、加热后的测量等试验方法。

  《鞋类 主跟和包头试验方法 粘合性能》国家标准:基础性标准更加精准

  本标准的修订,将使我国鞋类主跟和包头粘合性能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为制鞋生产过程中对粘合性能的控制和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对于提高我国制鞋工艺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并适应我国制鞋业科学技术水平和行业市场需求的发展。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热熔型和溶剂型材料的主跟和包头与帮面和衬里材料粘合性能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鞋用主跟和包头。本标准给出了粘合性能的术语,规定了试验所需设备和材料、热熔型材料和溶剂型材料的取样和环境调节方法以及试验方法。

  《纺织品 化学纤维 第1部分:属名》国家标准:更好地对接国际标准

  本标准与GB/T 4146其他两部分检验术语和产品术语标准共同形成化学纤维基础通用的系列标准。该标准规范了化学纤维的通用属名,是纺织产品纤维含量标识的主要依据,为化纤产业及其相关技术交流和贸易提供了统一的属名依据,对促进我国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国内外贸易的规范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2076:2013《纺织品 化学纤维 属名》,各类纤维的属名及英文与国际标准一致,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目前我国化纤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增加产业化的化学纤维新品种属名,通过本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目前化纤产品的属名。

  本标准规定了目前产业化生产的、供纺织及其他用途的、基于主要聚合物的各种化学纤维的中英文属名及其主要特征和化学结构示例。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反向控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

  随着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的普及与提升,纺织品的生态安全性一再受到重视,消费者在进行选购时逐渐趋向于具有生态标识的产品,国内申请生态认证的纺织产品正在逐渐增加,产品前景较好。

  本标准从提高纺织品生产和消费生态安全性出发,通过检测残留在产品上受控物质残留量,反向控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为生态纺织品的评价提供了统一的依据。标准指标技术水平与国际及国外相关标准基本接轨,对于绿色安全染化料助剂的快速研发、绿色生产加工工艺的推广应用以及推进行业领域绿色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

  本标准在标准结构上继续沿用了2009年版本,以“查漏补全、对标国际、科学可考、高端引领”为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资料和国内生态纺织品生产、检测实际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选取评价项目并确定评价指标,技术内容重点参考了 OEKO-TEX Standard 100(2019版)。本次修订使生态纺织品的评价指标体系更趋于完善,内容更加充实。

  本标准界定了生态纺织品的术语和定义,从消费角度出发按照产品终端用途对产品进行划分,提出了各类纺织品,包括纤维、纱线、织物、制品及其附件的生态技术指标要求。

   《消费品追溯 追溯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全社会参与消费品监督

  本标准从消费品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需要出发,围绕消费品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技术进行统一规范,为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标准支撑,有利于统一协调系统建设,规范系统功能,避免重复开发和不兼容的问题,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可靠性、兼容性和易用性。

  以标准化手段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消费品追溯体系,有利于实现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对消费品追溯信息的共享,有助于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消费品监督,建立信息互通的消费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对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追溯系统的架构、技术支撑层要求、应用功能层要求、表示层要求和安全保障体系要求,适用于消费品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适用对象包括消费品企业及消费品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组织以及第三方追溯服务提供商等。本标准中消费品范围与《消费品分类与代码》(GB/T 36431-2018)中的消费品分类保持一致,不适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烟草、特种设备、飞机、船舶、军用产品等产品。

  《定制消费品设计与生产质量控制指南》国家标准:助力提升全质量链条控制

  本标准从定制消费品的设计与生成制造这两个关键阶段入手,通过建立设计与生成制造阶段的指控控制流程,提出各流程的质量控制点与控制方式,为定制消费品在设计与生成制造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统一的依据。标准指标技术水平与国际及国外相关标准基本接轨,对推动各产业定制消费品这一新兴业态下产品的质量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定制消费品要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设计生产,以满足个性化要求。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性大,企业要明确定制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要求,把控定制需求确定、研发设计、原辅料管控、生产制造、出厂检查和交付控制各个环节中涉及的质量管理问题,降低由产品质量引起的安全风险。

  本标准界定了定制消费品的术语和定义,从定制角度出发,建立设计、生成阶段的质量管控流程与通用原则,从需求确定、设计、原辅料管控、生产制造、交付前检查、交付等过程,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点与控制方式,形成了定制消费品在设计与生成阶段的质量控制链。

   《超细羊毛机织物标识 Super S代码定义的要求》国家标准:助力双循环发展

  本标准的实施为超细羊毛机织物羊毛细度的分级和标识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方法,有助于在生产贸易过程中生产链上下游的衔接,提高沟通效率;有助于消费者对该类产品品质的理解和辨别;有助于市场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开展监督抽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8103:2015,在关键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接轨,保持一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超细羊毛机织物标识 Super S代码定义的要求》(GB/T 39103-2020)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8103:2015《超细羊毛机织物标识Super S代码定义的要求》,关键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本标准适用于纯新羊毛机织物,对羊毛和纯新羊毛机织物的术语和定义作了统一规定,与当前我国相关标准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本标准规定了纯新羊毛机织物Super S标识代码的要求及Super S值的测定方法,以及超细羊毛机织物中羊毛细度的分级和Super S值的标识方法,羊毛细度从11.00μm至19.50μm分为18个等级,允差为+0.25μm,分别用“Super 250s”、“Super 240s”…“Super 80s”标识。本标准还对平均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机织物取样、纤维片段试样准备进行了规定。

   《纺织品 抗真菌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荧光法》国家标准:助力消费者了解功能抗真菌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转变,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广阔,而抗真菌纺织品作为功能纺织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

  该系列方法标准的制定为衡量市场上该类功能性产品的真实性提供了统一的评判基准,避免生产商过分夸大产品性能或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等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进行纺织品抗真菌整理工艺的改进,对抗菌纺织品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纺织品 抗真菌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荧光法》(GB/T 39104.1-2020)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3629-1:2012《纺织品 抗真菌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荧光法》。

  本标准规定了通过检测酶反应所产生的荧光强度测定纺织品抗真菌性能的定量试验方法,适用于各类纺织品。本标准还界定了抗真菌性以及相关试验术语和定义,给出了采用荧光法测定真菌活性的试验原理、仪器试剂、真菌的培养、传代、接种以及活性的测定等技术内容,并给出了纺织品抗真菌性能的参考评价方法。

   《纺织品 抗真菌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平皿计数法》国家标准:助力质量提升

  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抗菌纺织品在国内以及国外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抗真菌性能的袜子、内衣等大量功能性产品涌入市场。

  该系列方法标准的制定为衡量市场上该类功能性产品的真实性能提供了统一的评判基准,避免生产商过分夸大产品性能或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等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进行纺织品抗真菌整理工艺的改进,对抗菌纺织品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3629-2:2014《纺织品 抗真菌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平皿计数法》,主要技术内容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平皿计数法对纺织品抗真菌性能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同时界定了抗真菌性相关试验术语和定义,分别给出了采用吸收法和转移法进行真菌接种、培养以及真菌活性测定详细步骤,并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给出了纺织品抗真菌性能的评价方法作为参考。

   《消费品追溯 追溯系统数据元目录》国家标准:助力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

  本标准从基础的、核心的数据元入手,分析研究与消费品追溯密切相关的各类数据元,结合消费品追溯系统开发需要,对追溯数据元进行规范,为消费品追溯系统数据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规范消费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避免系统重复开发,解决系统不兼容的问题,推动实现追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标准的实施对于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具有积极作用。

  本标准参考国内外数据元相关标准资料,规定了消费品追溯系统的数据元表示、数据元模型、数据元目录、数据元使用与扩展,适用于消费品追溯系统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不适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烟草、特种设备、飞机、船舶、军用产品等产品。本标准从主体信息、产品基本信息、产品检测信息、产品设计追溯信息、产品制造追溯信息、产品市场追溯信息、产品召回信息等7个方面,描述了与消费品追溯密切相关的基础数据元,有助于实现数据标准化以及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

  《消费品追溯 追溯系统数据交换应用规范》国家标准:促进追溯信息交互能效的提升

  本标准从消费品追溯系统的数据交换应用着手,对追溯各环节数据结构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数据交换接口等统一规范,有助于整合分散异构的追溯信息资源,为实现不同系统间有效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了标准支撑;有利于提高追溯数据质量、统一协调消费品追溯系统建设、避免重复开发和系统间不兼容的问题、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追溯系统可靠性、互通性和兼容性、促进追溯信息交互能效的提升。

  以消费品追溯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串联起“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监管阶段,实现消费品追溯信息在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各相关方的互通共享,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衔接有序、对接顺畅的消费品监管工作体系和网络,对提升消费品监管工作效率、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追溯系统数据交换数据结构模型、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接口。本标准适用于消费品追溯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应用。适用对象包括消费品企业及消费品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组织以及第三方追溯服务提供商等。本标准中消费品范围与《消费品分类与代码》(GB/T 36431-2018)中的消费品分类保持一致,不适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烟草、特种设备、飞机、船舶、军用产品等产品。

   《消费品中可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测定静态顶空进样法》国家标准:助力基础性安全检测

  本标准利用顶空进样优势,开发出顶空热提取技术,实现样品中13种VOCs准确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且降低检测成本,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标准适用产品领域广,既可作为现有产品标准的配套方法使用,也可对后续不断出现的各类新兴产品进行基础安全性检测。

  本标准选择消费品及所用原材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常用的13种VOCs作为检测指标,采用静态项空前处理结合气相-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技术进行目标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消费品安全 危害识别 情景模拟法》国家标准:助力消费品安全危害识别

  使用情景模拟法对消费品安全进行危害识别,除了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评估外,最重要的是事前预测,加入实际用户与产品交互体验,数据来源除专家和相关召回、投诉等文档资料,获取时效性强、真实、完整的危害识别数据,扩充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在事后评估环节,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观察、录像和访谈,发现操作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操作细节,及时了解用户的想法和态度。

  本标准是指导和规范使用情景模拟法进行消费品的危害识别的过程,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行为观察法的结合,弥补传统危害识别方法的不足,在指导相关组织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环节,安全、低风险地识别消费品存在的物理危害,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支撑和方法依据。

  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协调性和扩充性”原则,本标准综合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相关资料,并进行扩充和完善。适用于消费品安全各相关方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包括维修)阶段开展危害识别,给出了消费品、消费品安全、伤害、危害(源)、危害识别、情景模拟法、虚拟现实的术语及定义,规定了运用情景模拟法进行消费品安全危害识别的一般流程和要求,并进行了细化。

  《纺织品 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测定》国家标准:助力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苯甲酮类防紫外线整理剂由于综合性能较好,价格低,适用范围广,在防紫外线整理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广泛,生产厂家众多,产量较大,品种齐全,曾在市场上独占优势。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纺织产品的生态化生产、生态消费以及生态化处理是必然趋势,发展生态纺织品关系到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创汇水平,关系到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将对我国做大做强纺织行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为了推行清洁生产并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发展水平,制定统一的纺织品中二苯甲酮类防紫外线整理剂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纺织品中11种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适用于各类纺织产品。标准中对试样的制备、试样前处理、提取方法、色谱分析条件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给出了统一详细的规定。

   《消费品 塑胶材料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快速筛选》国家标准:增塑剂检测方法势在必行

  该标准提供了PVC中PAEs的快速、绿色、高效的筛选检测方法,可以节约资源,提高检测效率,可以满足各种PVC制品,如儿童玩具、文具、包装材料、管材、壁纸等产品中PAEs的检测需求,提升产品质量监管的响应速度。

  本标准采用了热裂解-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PVC塑料中的PAEs实现了快速筛选,检出限达到ppm级。在满足强制性标准限量要求的前提下,将PAEs的检测从平均一个样品7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溶剂使用减少到原用量的不足10%,甚至可以实现无溶剂直接分析。该检测方法完全能够满足实际样品的快速检验要求。

  《消费品生命周期安全风险控制通则》国家标准:有利于消费品生命周期安全风险控制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品的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消费者在选购时更加关注消费品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

  本标准基于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消费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提出了消费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控制的措施,降低消费品风险,从而达到预防消费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对消费品实行全链条风险管控,为消费品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消费品安全水平。

  本标准以“系统性、适用性、协调性”为原则,从消费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消费品特点,充分考虑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性,制定安全风险控制要求,达到消费品安全风险减小。

  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生命周期安全风险控制包含的各个阶段、消费品生命周期中在消费品在正常使用和合理可预见的误用时可能导致伤害的风险影响因素、消费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等要求。

  《鞋类 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苯酚的测定》国家标准:推动鞋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与环保目标和消费者健康衔接

  本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鞋类限量物质分析方法体系,推动鞋类产品检测方法标准与环保目标和消费者健康衔接。对鞋类产品中苯酚的测定,将为苯酚污染调查和控制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对于国家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20536:2017,我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P成员全程参与了该标准的制定和验证试验,因此有必要将其转化为我国标准提供给国内企业使用,从而引导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除金属外的所有鞋类部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取样、试验方法、GC-MS测定以及试验报告。

  《消费品 聚酯纤维及ABS材质致敏性芳香剂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提高消费品中致敏性芳香剂检测效率

  目前,致敏性芳香剂在消费品中的使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国之前缺乏消费品中芳香剂的检测标准,给我国开展产品合格评定和检验监管带来困难。本标准提出的“快速+环保”的检测模式,适用于实际样品中致敏性芳香剂的快速检测,将为我国制订相关管控措施、保障我国消费品质量安全及对外贸易发挥积极作用。

  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聚酯纤维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质中54致敏性芳香剂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适用于消费品中的聚酯纤维及ABS材质中致敏性芳香剂含量的快速测定。标准中基于高温静态顶空及全蒸发顶空的“热萃取”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绿色环保,解决了常规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复杂、耗时长、有机试剂用量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消费品中致敏性芳香剂的检测效率。

  《消费品中亚硝胺迁移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国家标准:促进国家消费安全和公共安全

  消费品的质量安全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国。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提升安全卫生标准,国际社会对消费品中亚硝胺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本标准有助于开展消费品产品合格评定和检验监管,增强我国消费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标准的实施还可以引导相关企业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可能会导致健康风险的原料,保障人身健康,促进国家消费安全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消费品中N-亚硝胺及可亚硝化物质迁移量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试样用人工唾液迁移提取,迁移溶液经固相萃取净化浓缩,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外标法定量。该技术与热能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技术相比,兼具了设备普及度高、定性准确度高、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的特点,可以完全满足消费品中N-亚硝胺及可亚硝化物质含量的测定要求。

  

(责任编辑:苏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