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聚焦40年质量进程 致敬袁宝华、刘源张、张瑞敏、岳志坚等质量功勋

2019年01月03日 15:5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 世界在聆听,时代在聆听。“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向海内外宣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展现了新时代改革者锐意进取的勇气担当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铿锵的话语说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续写得更加精彩辉煌。 中国故事的精彩乐章中,质量故事同样令人喝彩。

  改革开放40年间,全面质量管理也同时起步,共和国质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然中国的质量管理起步较晚,但提升、创新的步子坚定不移。在中国质量发展之路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深深懂得质量即生命的内涵并能身体力行,在引进和实践科学质量观念和方法、打造高质量的中国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素质乃至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都做出积极的贡献,他们的努力在企业内部、经济领域甚至全社会都引起了较大反响。

  通过企业与学术委员推荐,《中国质量》杂志组织专家委员审议,评出4位质量功勋,他们是在中国经济界和质量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袁宝华、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推动者质量管理科学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中国企业质量进步的旗帜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岳志坚。

  40年全面质量管理推进过程中,这些令我们尊敬和感谢的质量功勋,用生命记录着中国质量事业中的点滴进步,用实际行动推动了质量管理在中国落地的进程。我们希望以礼赞“质量功勋”的方式,向推动中国质量事业进步的人致敬。寄语质量人拥抱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在新一轮的管理创新、技术革命的起跑线上,创造辉煌。

  

  

  袁宝华

  我国德高望重的经济界元老,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管理学家、教育家和国务活动家。袁宝华这三个字,不但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个代名词。

  他是一名官员,先后历任中央几个部委的领导者;他又是一个学者,出版了许许多多的专著并兼任过大学校长;他更是一名管理大师,推动并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他经历了共和国质量管理事业从无到有、从萌芽状态到成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

  自建国伊始,袁宝华一直就职于国家经济部门,相继担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处长、秘书长,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我国第一任物资管理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他也是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质量协会前身)的创建者、中国质量协会名誉会长。

  袁宝华对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熟悉中国经济情况,从实践到理论有较系统成熟的见解。他一贯主张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尤其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力主经济建设要走出中国自己的新路子。无疑,这一见解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形象地说:“管理科学同科学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个车轮,但在这两个车轮前边还有一个导轮,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保证。”

  2004年,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以袁老名字命名的企业管理奖,它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企业管理奖项之一;2005年,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授予袁老“国际管理大师”荣誉证书;2018年,中国质量协会授予袁老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40周年功勋奖章。

  在近60年的经济工作管理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尤其是在生产、服务质量管理提升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为中国质量事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宝华一直强调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里,质量和管理是重要内容。他在《千秋功业,永世流芳》一文里这样写道:“实际上,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质量要上去,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必须跟上。要真正做到质量第一,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先后访问了英、法、日、美、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系统考察了这些国家企业管理的情况,深感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之大。1978年,他约请几位质量专家商谈筹办质量组织一事。1979年,在袁宝华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袁宝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抓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他主持召开了几十次专门会议,以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质量事业的蒸蒸日上。他多次提出“把质量第一的意思真正牢固树立起来”,领导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他还提出:在普及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把实施名牌战略,开创我国标准工作新局面作为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搞好质量管理协会组织建设。

   

  

  刘源张

  60多年辛勤耕耘,质量已经成为刘源张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的刘源张,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了多项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导研究员、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奖、哈灵顿-石川奖,费根堡终身成就奖、兰卡斯特奖等国内外重要奖励。

  他作为中国质量管理界的拓荒人和泰斗级人物,60多年来奔忙于中国质量事业,乐此不疲。他不仅在学术上创立了中国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且身体力行,为中国质量管理的实践走遍大江南北。

  刘源张1956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内首建了质量管理研究组,并长期致力于质量管理研究、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1979年,刘源张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几位质量专家一起创办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此外,他参考国外经验,总结过去多年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创了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使之在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

  中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是刘源张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创建的。1976年开始,他为了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点燃QC星火,在车间的日日夜夜,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为了将QC星火在全国燎原,他致力于质量管理标准的制订、鉴定和推行,坚持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坚持在一线宣传质量管理的理念。他是从1977年始在中国报纸上作全面质量管理介绍和评论的第一人,是于1980年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全面质量管理讲座的第一人,也是于1980年9月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办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的第一人。

  他不喜欢“宅”在研究室,总是喜欢泡在工厂车间,做“搬运工”,“西边的东西‘搬到’东边去,研究室的东西‘搬到’工厂去,工厂的东西‘搬到’研究室来”。他结合企业的实际和我国的国情,以系统的和实际的观点做实证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和质量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1980年6月,刘源张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所采纳,同年,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瑞敏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先锋人物,用品牌和模式两大制胜法宝,创造了海尔神话。张瑞敏曾说过,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在他的带领下,海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强化质量检测、时刻与全球用户和市场保持零距离,追求零缺陷的符合性和零抱怨的适用性,通过建立整合型的经营质量管理体系,海尔将追求零差错的全员、全面、全流程质量意识,把创新的基因植入每一个海尔员工的心中,实现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长,以卓越的全球经营质量打造享誉世界的产品品牌。

  他所领导的海尔在30多年的发展中,把质量始终作为企业、品牌发展的坚强后盾,创造了中国民族品牌崛起于世界品牌之林的神话。

  张瑞敏在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上任初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文化展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用户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当其他企业开始注重抓产品质量时,张瑞敏的质量理念又有升华——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他认为,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的概念。

  当其他企业纷纷效法海尔式的具体服务做法时,张瑞敏又带着海尔开始了新的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抓到了质量的本质,即永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

  张瑞敏始终相信,质量是由用户定义的。进入互联网时代,张瑞敏探索“人单合一”模式,将员工价值与创造用户价值合一,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海尔文化基因,通过组织并联、平台开放,打造全员、全面、全流程用户最佳体验迭代的质量生态圈,为全球用户创造物联网时代最佳体验,打造世界级生态品牌。

  

  岳志坚

  被认为“东渡取质量经的第一人”的岳志坚,早在1978年就赴日考察,将日本企业用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来保证技术标准贯彻执行的经验带回了国内。这位原国家经委副主任,原国家标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之时,当选为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3个月后,中国质量管理代表团首次出访日本,由他带队考察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状况,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看中国的质量管理。

  1979年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岳志坚说:认真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就要同全国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和“质量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以及节约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作用。他还强调“逐步建成全国质量监督检验网, 把好质量关”。

  自中国质协成立,以岳志坚为理事长的理事会积极开展协会组织建设,通过了11条的《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章程》,3年时间里建立起了由28个省、市、自治区质量管理协会组成的质协系统,有4个部门成立了专业质量管理协会。他作“掌门人”的3年里,中国质协从教育和培训入手,为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的思想,举办全国性学习班5期培训地区、部门的质量管理师资与骨干706名,各地区、各部门各类学习班74400多期培训人数达过580万人次,撒下了质量的星星火种。

  为了让一把手参加培训班,他自己带头学,培训班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强调质量管理工作要“部长、省长、市长、局长、经理、厂长亲自抓”。朱兰博士、近藤良夫、石川馨等来华开班授课,更让中国质量工作者近距离聆听国外质量大师的声音。主动送上门的全面质量管理巡回讲座,专家坐阵的电视与广播讲座,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材的编写,用户服务座谈会上宣传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协同国家经委组织“质量月”活动,质量管理学术研究,与美、日、法、瑞等国家的质量交流,形式多样的各类工作逐步展开。

  理事长卸任后,岳志坚长年担任中国质协顾问,在1989年2月成立的“全国群众质量管理活动领导小组”中任组长一职,同年5月主编的《中国质量管理》出版发行。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为这本书题词“质量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

 

(责任编辑:苏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