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经济网主办,好医生药业集团协办的健康访谈类节目《中经名医汇》。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王俊平,欢迎王教授。
    

王俊平:
您好,非常高兴来到《中经名医汇》。  

主持人:

  欢迎您。我们知道您在消化性溃疡方面有很多的研究,能不能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首先介绍一下,消化性溃疡是一个怎样的疾病呢?  

王俊平:

  好的,其实消化性溃疡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没有年龄限制,可以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每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当然它有相对高发的年龄,也有相对高发的季节。在人群中是非常常见的。
    

主持人:
那您既然提到了它有高发的季节和高发人群,具体是指什么呢?  

王俊平:

  首先,很多疾病在某个年龄段发病率会相对要高一点。比如说消化性溃疡这样一个疾病,发病高峰年龄是20岁到40岁之间。这个病在秋、冬季,特别是在秋冬转化期发病率最高。在这个季节到消化科,门诊也罢,住院也罢,有非常多的以消化道溃疡为首发症状的疾病患者。
    

主持人:
为什么它会在这个秋冬交替季节特别容易爆发?  

王俊平: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和自然规律是相吻合的。在气候转变的过程中间,人体也会发生变化,包括激素变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等。特别是在初冬,在季节转换的时候,胃肠激素的分泌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酸分泌高,那么溃疡的发病率就会相对高。
    

主持人:

  我们知道也消化性溃疡它作为一种疾病是给人体有很多危害的。能不能具体地请您介绍一下,究竟有什么样的危害?
    

王俊平:

  其实消化性溃疡在现代这个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危害已经在大幅度地降低,这是科技的力量。在以前,消化性溃疡是要死人的,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发生因为消化性溃疡而死亡的病例。溃疡病在临床上主要造成的是疼痛、不舒服,有的时候症状总是出现,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一个人每天胃疼,打嗝嗳气,每天肚子很不舒服,他的生活质量就会很低。这个病往往反复多年。所以说这类疾病降低生活质量是它对人体造成的主要危害。目前来讲,很少因为溃疡危及生命,但部分病例例外,比如突发消化道大出血仍然会危及生命。只是说我们现在医疗技术水平比较稳定,非偏远山区只要交通方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到医院治疗,我们的治疗手段还是非常充足的。
    

主持人:

  可能消化性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不至于致死,但是它癌变的几率还是有的,人们也都谈癌色变,那消化性溃疡它癌变的几率究竟有多大?  

王俊平:

  首先要明确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部位,溃疡如果发生在胃里边,我们叫它胃溃疡,如果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我们把它叫做十二指肠溃疡。癌变主要指发生在胃部,如胃底、胃体、胃窦,就是胃内部分的溃疡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来讲,几乎不会发生癌变。所以消化科医生常常给病人讲要看他的溃疡在什么位置,然后我就会告诉他有没有癌变的可能。有很多人一看到溃疡就觉得要癌变了,非常紧张,就会找医生问,我就会说要看你的溃疡位置,如果是在胃内溃疡,胃窦胃体胃底,还有就是胃角这些比较难治的溃疡,它发生癌变的概率一般要高于正常人群的十倍。十二指肠溃疡几乎没有癌症,发病的基础原因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所谓的溃疡就是黏膜损伤。在我们专业领域里边,我们就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因为它是和胃酸、胃蛋白酶以及胃黏膜本身的保护、防御、抵抗以及攻击因子一些综合因素才形成的。对溃疡来讲,首先要看它是防御因素不足还是攻击因素过度,就是矛和盾的关系。在溃疡发生不同的机理下,最后的结果还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胃溃疡是防御因素减弱了。就是胃黏膜、胃窦的保护功能减弱了。胃泌素分泌或者胃酸分泌多以后,对胃黏膜的损伤很快就破坏它的防御功能。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是攻击因素过强,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所以说它们的发病机理不一样,后果也相对不一样。特别是在胃蛋白酶原的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下,胃蛋白酶原是激活的,激活以后它反过头来由胃蛋白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共同破坏胃黏膜,造成溃疡。反复发生以后,有一部分病人就会发生癌变。但是十二指肠溃疡不是这样,十二指肠溃疡虽然也是反复修补,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是以攻击因素为主的,以胃酸分泌为主。
    

主持人:

  消化性溃疡可以分为胃部和十二指肠部两个部分不同,发病原因,最后导致的危害也是不一样的。既然您提到了胃部溃疡会有致癌的可能,那么它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如果我们抛开球部溃疡,我们只说胃部溃疡的话?
    

王俊平:

  它这个一般要高于我们正常人群的发病率要高到六到十倍左右。要比正常群体高这么一点点,这不是说正常人群十个人就要得六个人得胃癌。群体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这个数据它永远是在一个波动的。所以它这个范围是这么大的范围。
    

主持人:

  您刚刚也介绍到了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理,为什么消化性溃疡主要集中于年轻人群?
    

王俊平:

  年轻群体生活学习、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创业期压力也非常强。胃肠病在我们传统中医学上叫做情志病。为什么叫情志病?就是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变动会导致胃肠激素分泌改变,使胃酸分泌量增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青少年正好是身体发育期,分泌胃酸本来就比较高,一旦受到刺激以后,分泌量就更多。第三点,青年人特别是中青年人,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晚上休息得少,白天节律就乱,容易引起生理节律紊乱。年轻人饮食节制性也要差一点,饿一顿饱一顿,工作起来三天不吃,吃起来大吃一顿,一顿顶三天,造成胃肠收缩舒张打乱正常节律。所以我们对胃肠病病人要求生活要规律,要自然生活。胃病在很多的情况下是养大于治,治疗是被动的,养能更好的防范。所以我们说这个中青年群体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最典型的几个职业群体发病率相对较高,第一个是警察。他们每天要去应急任务,有时候外出没有什么吃的,没有什么喝的,就容易得溃疡。第二是高精尖人才,他们是精神压力很重的一个群体,容易造成身体激素的改变、胃肠适应能力等都会出现改变。另外像医生、护士这个群体,责任心很强,面对突发疾病往往不会考虑自身,永远是奋不顾身,但是当你投入的时候,必然会调动所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应对你所面对的病人。中青年医生要值夜班、白班。越是在休息的时间,特别是夜间来的病人病情就越重,病情越重的病人对医生、护士情感的冲击和身体的冲击就越大。所以说这些群体是溃疡病容易发生的群体。我在这里讲我们医院一个急诊科医生的事。我给他看了很多次病,就是溃疡刚好,一上夜班又会复发。我给他说过多少次,“你真的需要调岗,不然你这种状态的身体,哪一天真的会出血。”他确实每次都是剧烈疼痛溃疡。我给他做胃镜,发现溃疡永远在球部,别人长好不复发,他就老复发,就是因为值夜班紧张,他要面对急诊病人。急诊科医生很辛苦。
    

主持人:

  听了王教授您的讲述我觉得深受感动,我也想借着我们节目的机会,提醒我们广大的观众朋友,尤其是从事警察、医生、护士等这些职业压力较大的人群,以及我们具有很大社会压力的我们的各类高精尖的人才,在您忙碌工作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身体的健康,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王俊平:

  对,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他这个身体从精神和神经承受的压力,自然就会大,所以要培养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
    

主持人:

  我刚刚很感动,您医院的一位医生就是消化性溃疡一直在反复的发作,还要忍住自己的病痛去值夜班,给病人去治病,我觉得这种精神,还真的让人非常感动。刚刚您也提到了您医院的这位医生他的消化性溃疡也是一直反复发作,看来我们消化性溃疡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反复发作,那它是可以被完全治愈吗?
    

王俊平:

  消化性溃疡其实永远是在发作,然后修复再发生,这样反复发作。只要有刺激因素存在,它就会发生。到现在来讲,这个病绝大多数都是可以治愈的,不必要为此恐惧。当然有一部分病人会有并发症,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有一些病人毫无预兆大量的呕血、黑便,来医院后发现是消化性溃疡出血、这种溃疡有的人不敏感、不疼痛,他就忽略掉了。这类群体要高度重视。
    

主持人:

  针对消化性溃疡在用药方面您的建议是什么?
    

王俊平:

  消化性溃疡用什么药要根据他的病因。回过头来看发病过程,其实引起消化性溃疡的这个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功能减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三个问题,以及攻击因素的存在。首先胃酸分泌过多,那么我们就用抑制胃酸的药就可以了。现在最让我们消化科医生引为自豪的就是我们能够把消化性溃疡治得非常好,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到现在我们治疗得非常好,这受益于药物的进步。第一个里程碑药物是H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胃酸。第二个里程碑就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这一类药,使用后能把胃酸抑制下去,使溃疡愈合,维持一个中性的环境。胃内的pH值是1~2,在这个强酸的状态下,溃疡不可能愈合的。溃疡的愈合必须在中性环境下,也就是pH值7左右的环境下,最低的pH值要求要大于4,这样胃黏膜才能愈合,胃蛋白酶的活性才能降下来,胃酸的分泌才能减少。第二个是保护因素,要吃一些保护性胃黏膜保护的药物,这个市场上品种比较多。第三个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个问题现在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随着体检群体的增加,幽门螺旋杆菌也列入体检范围以后,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认知度大幅度地升高。有人常常问我有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就一定会得胃溃疡,我说不是。幽门螺旋杆菌的群体感染力最少是50%~60%之间,这个和地域分布、经济状况都密切相关。在胃溃疡群体中去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发现90%以上的消化性溃疡病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消化性溃疡是密切相关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就能够使溃疡减少复发。所以现在溃疡的发生率、复发率都在大幅度的下降。
    

主持人:
那我想请问您,消化性溃疡可以预防吗?  

王俊平:

  可以。事实上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不是主要因素。怎么预防?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生活规律、作息稳定、饮食稳定。你看我们现在学生每天早晨不吃饭,很多工作紧张的人也不吃饭,这样造成的胃内舒展容受力不够。所以就老有溃疡。要大幅度地减少溃疡的发生,特别需要心情稳定,情绪要稳定。还有就是说不要去接触或者是减少接触引起溃疡发生的一些原因。现在中老年人很多都会出现消化性溃疡,因为预防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变,要吃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这类药物会引起胃内环境改变,从而诱发溃疡的发生,这类药物专业术语称为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老年人发生溃疡常没有什么症状,很多病人是突然发生,不疼痛,但是一发生就是出血、黑便非常多。
    

主持人:

  能不能借着我们的节目的机会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提一些建议,比如说您刚刚提到的老年人群体可能比较多的去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对他的胃部造成一定的压力,那么年轻的朋友又是由于生活不规律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产生,能不能分别给这些不同群体一些建议呢?
    

王俊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发生率会增加。任何一种药物都是有副作用,不可能有完美的治疗方法。做心脏支架时,要预防血液过度凝集,就需要吃阿司匹林这一类非甾体类消炎药。还有一些老年人的关节痛,需要吃止痛药,也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这就是损伤因素增加了。胃黏膜一损伤就会出现溃疡,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并且这些群体的老年人对疼痛反应是迟钝的,他反而不重视,没有警报。疼痛是人体不舒服的警报,提醒你要去治疗,去看医生,他没有疼痛,就不会看医生。一旦发生往往就是消化道大出血。所以这些患者在吃这些药的时候,在预防心脑血管的情况下,也一定要考虑到保护胃,保护你的胃黏膜不要受到伤害。要养成看大便的习惯,发现大便黑了一定要去找医生。有一些黑大便分辨不出是出血还是与饮食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让医生来判断,通过检验手段来评价是不是有消化道出血。
    

主持人:

  好的,感谢王教授,所以借着我们节目的机会,也希望在这里给我们的老年朋友提个醒,您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一些对胃损伤比较小的药物,您平常也要多留意一下自己的大便,如果是黑便的话就要及时就医了,这也是给我们老年朋友的一些建议。刚刚提到了消化性溃疡它有一些症状,假如说一个患者他自己身上有哪些信号出现,就有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需要及时就医?
    

王俊平:

  其实这个症状非常简单,就是疼。疼在什么位置疼?上腹部。
    

主持人:
上腹部,您能不能用手指一下,大概是在哪个位置呢?  

王俊平:

  剑突下边的两指到三指之间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后边涉及到胰腺、肝脏等等,这些器官出现问题都是这些地方疼痛,所以说我们要辨别。有一些病人溃疡发生的位置不一样,那么他疼痛的形式也不一样。如果上腹疼痛,伴有后背疼痛,比如一些球后部溃疡,这些特殊位置会造成后背疼痛。还有就是有的病人一吃饭就胃疼,有的病人是饭后就疼痛,有的是饥饿了就疼,这就是溃疡发生在不同部位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和他的饮食是有相关的。还有一些病人,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疼痛根本就没有节律,只是疼痛。这是溃疡病的第一个表现。第二个表现是病人的食欲不好,打饱,嗳气等等这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一些症状。所以说你要有这些症状的话,我都建议这些病人去进行胃镜检查。
    

主持人:

  好的,您既然提到了胃镜检查了,其实就让我想起来,在我的生活当中,他们有一些人,他们在这个胃比如说有些不舒服的时候,有两种极端,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这就小毛病也不影响什么正常生活,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些人就觉得这挺严重的,就去做胃镜,一遍又一遍的做,还检查不出什么问题,那您说这两种极端,需要怎样纠正呢?
    

王俊平:

  这是两个极端,都不正确,我们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对待平常的疾病。只要你感觉胃不舒服,我建议不要受年龄的限制,都应该做胃镜检查。现在的胃肠镜技术是非常好,非常先进,病人并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并且我们的检查技术手段也非常完美。胃和肠是空腔器官,体外进行的各种检查,如磁共振、B超检查都不能替代胃镜技术,不如胃镜和肠镜进到腔道里面去看更加明确。所以说胃肠镜技术是对空腔器官检查最实用的、也是最安全的一种技术。所以既不要去恐惧它,也不要因病忌医。但也不要过度频繁检查。一个胃肠镜检查以后医生会告诉你,什么状态的结果应该在几年做,还是在短时间复查,他会告诉你,听医生就可以了。
    

主持人:

  所以我觉得您刚刚介绍的这点,对于很多对于胃镜检查抱有疑惑的朋友来说可以消除他们的疑惑,让他们在胃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去准确地去进行就医。
    

王俊平:

  对,我看到太多这样的病人,做胃镜之前犹豫恐惧害怕焦虑,如果不做就可能会漏掉很多疾病,不仅仅是消化性溃疡,还有消化道其他太多的疾病。所以我们进去用胃肠镜看看胃内到底有没有问题,一检查医生马上就知道。胃镜检查价格又很便宜。所以一定要消除大家对胃肠镜检查的痛苦认识。像我们这些大型医院无痛技术任何一个疾病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所以说根本不需要去恐惧。
    

主持人:

  而且其实即便有一些小小的疼痛,我也觉得很正常,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你稍微忍受一下疼痛,也是为了自己的整体健康。那您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了解到目前社会的公众对于消化性溃疡还有哪些误区吗?能不能在这给我们大家普及一下?
    

王俊平:

  公众对消化性溃疡的误区,或多或少都存在。我们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通过手机,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知识,有的对溃疡认识得过多,有的就根本不关注,有的过于紧张,有的不在意。我想对于这些碎片性知识接受的这个群体来讲,缺少完整系统的认知。所以你感觉上腹部不舒服,不要自我主张,认为就是溃疡或者就不是溃疡,你应该去做胃镜,去找消化科医生来做评价。这样就能避免漏掉一些疾病。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士办,这句话在这里也是对的。
    

主持人:

  好的,非常谢谢王教授,在刚刚的环节当中,我们对于消化性溃疡,您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普及和介绍,那么接下来我们回归到我们整个科研以及理论方面,我们知道,您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工作多年,而且对于消化性溃疡也有很多的了解,听说您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对抑酸理论有很深的研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俊平:

  这个理论不是我提的。消化性溃疡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疾病,这些理论的成熟是通过我们几代医学专家,一点一点积累,然后通过基础研究来证实的。胃酸是引起溃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以前的教科书,提出“无酸无溃疡”。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认识以后,现在说“无幽门螺旋杆菌就无溃疡”,这就是理论逐渐完善的过程。溃疡的发生既有幽门螺旋杆菌的问题,也有胃酸分泌的问题。当然总体来讲,要想把溃疡治好,必须给溃疡愈合一个良好的平台,就是要求一个黏膜愈合的中性环境,溃疡才能长好,才能愈合。如果是一个酸性环境下,黏膜是很难愈合的。所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对于溃疡愈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已经是我们消化科医生的一个共识,也是经过这几十年的行医得到一个普遍认可的技术。
    

主持人:

  目前我国在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很多的突破,那么对于未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您认为会在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重大成绩呢?
    

王俊平:

  现在消化性溃疡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好的程度,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认知也非常清楚。增加胃肠黏膜的保护,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消化溃疡的发生。未来我们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会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我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会越来越低。
    

主持人:

  刚刚我们和王教授聊的这些内容,可能都是站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科学角度去分析这个疾病,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相对比较感性的话题。我们都知道医患关系是每一位医生都非常看重和需要用心去处理的一个方面,那您从医这么多年,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不能给我们年轻的医生分享一些,在处理医患关系上比较好的方法?
    

王俊平:

  医患关系也是社会群体关系的一部分,医患矛盾应该是社会群体矛盾的一个部分。我不太主张把医患矛盾对立化、孤立化和片面化。哪个领域没有矛盾?只要我们在社会上进行社会交往,就必然会面临矛盾。所以说这种矛盾既不要不重视它,也不要去过度夸大它,只要有社会的行为就有社会的矛盾存在。医患矛盾尤其容易引起关注,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健康渴求的欲望在最大化,并且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又不完全匹配的状态下,科学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这样一个单纯的欲望,这种碰撞才产生了矛盾。医患矛盾我认为应该分成两块,一块是真正的医患矛盾,一块就是社会的矛盾。所谓真正的医患矛盾,就是完全由于医生的失误或者是医疗的失误造成的。如果是医生医疗操作,现在的科技水平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这个叫医患矛盾吗?比如一个肿瘤病人,我就治不好,你非得让他治好。比如有的病人要活90岁,却只活到89岁,这能叫医患矛盾吗?我不认为这是医患矛盾。我讲一个我经历过的医患矛盾。我一个病人是肝癌晚期,开始在别的医院,他的家属经常问医生:“我父亲,我爱人还能活多久,能够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对此,医生的回答都是一种感性的判断:“应该活三个月左右差不多”。面对患者家属这样的问题,医生一般会说三个月、半年、六个月、九个月等等,这个医生说了三个月左右。患者后来转到我们医院,结果没有到三个月,治疗了87天后去世了。一个肝癌晚期87天死掉和三个月有差别吗?病人他不了解医学知识,他就说那个医生说能活三个月,三个月是90天,我家属活了87天就不对。这叫医患矛盾吗?这个医生怎么解释?这种90天87天,就说这种认知上就有误差。其实向往健康,向往生命长寿,没有哪一个群体比医生更渴望,没有哪一个医生能够更真心地使病人能够活得更好。也许到医院,我们常常说也许你的亲人会离开你,也许你最爱你的人会离开你,唯有医生和护士不会离开你。所以并不是看病发生的冲突就叫医患矛盾。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有些人扔下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或者是不可救治的病人走了,等到病人去世了,他又回来了.他来干啥?就是要点补偿。这能叫医患矛盾吗?还有一种情况,医生看病,把病给你治好了,但是由疾病带来的情感、情绪、思想问题,医生并不能都治好。医生满足不了患者对健康无限的追求,就可能会发生矛盾。比如胃部肿瘤手术,手术后肿瘤切除了,但患者感觉并不好,就认为还是有病,医生在骗他。病人不舒服,只能埋怨医生。这样的矛盾就冲突就是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感知背景不一样。这种冲突的发生会造成一些偏激的群体演变成恶意的攻击,矛盾就会放大。
    

主持人:

  我觉得从您的介绍当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群体深深的无奈,其实作为患者真的应该更加的理解医生,支持医生的工作,我觉得才会营造一种好的医患关系。
    

王俊平:

  首先你到医院,医生和护士更渴望你健康的从医院走出去。医生走在生死场上,历经无数生离死别,情感的颠簸和冲击,是任何一个群体都难以感受到的。消化科专业承担太多的危急重症病人,见到了太多病人的无奈,我们也感觉到了医生的无力。这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因此正确地理解生老病死,去健康养护自己的胃肠,快乐生活,我想这是最佳的选择。
    

主持人:

  听了您的话,真的非常感动,我们也希望您的建议能够让每一位观众朋友们受用。那节目的最后,我想再聚焦到您个人的从医经历当中,我们知道您从事消化科的工作已经多年了,又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山西省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学术地位很高,还曾经获得过我们中国医师奖,看过的病人更是不计其数了。那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个您在从医经历当中,非常难忘的案例?
    

王俊平:

  我想在这一生中间我们都会感动。我常常给我的团队讲,我们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感动,你谈何感动别人,虚伪的感动是一次,终生的感动才是使医生力量向前行的真正动力。一个医务工作者要主动地去工作,从来没有一个被动的工作能够使你快乐的。我行医我快乐,我做医生我快乐,为什么?这是我的主动行为。所以我在中国医师奖获得的时候也曾经反复想过,我这一生做医生还有什么应该努力的地方?我觉得我就是应该为每一个经过健康治愈出院的病人感到高兴。每一个经过我治疗的病人,能够带着忧愁而来而怀着快乐而去的时候,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受。
    

主持人:

  非常感谢王教授给我们带来的分享,我们也代表所有的患者,向所有的医生团体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也感受您接受中经名医汇的访谈,谢谢。正如王教授所言,在医院您的爱人可能会离开您,您的家人可能会离开您,但是医生和护士是永远不会离开您的,让我们向医生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希望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王俊平:

  好,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