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经济网主办,好医生药业集团协办的大型健康类访谈节目《中经名医汇》,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贵生教授。刘教授,您好。  

刘贵生:

  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刘贵生,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参加我们的中经名医汇访谈节目。
    

主持人:

  刘教授您好。
    

刘贵生:

  您好。
    

主持人:

  今天我们的访谈的主要内容是胃癌,让大家看一下胃癌究竟离我们有多近,它最容易看上哪些人群。我了解到,我们国内的胃癌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在国际上,中国的胃癌发病率是比较靠前的。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刘贵生:

  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胃癌的高发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胃癌发病率还有死亡率的一半病人都是在我国。最近我国癌症研究中心也做了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每年的胃癌新发病例达到700多万人次,而其中大约500万人次的病人最后因为胃癌去世。所以说胃癌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
    

主持人:

  您刚才简单介绍了发病的情况,那么我们国家的发病原因,它是分为几类,您能给我们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贵生: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胃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是研究得非常清楚,而且肿瘤的发生一般都是多因素参与的。跟胃癌发病相关的,比如说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一些目前跟胃癌发病关系比较密切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东亚地区包括我们近邻的日本或者韩国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考虑跟我们东亚区整个人群的遗传基因还是有点关系。所以说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遗传因素并不是发生肿瘤的唯一的决定因素。胃癌的发生除了遗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的因素。比如说我们东亚人,尤其我们国家人,比较喜欢吃高盐或者是腌制、熏蒸的食品,这些食品对胃癌的发生都是有影响的。还有有些我们饮食习惯,有些人喜欢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对新鲜疏菜或者水果或者是维生素的摄入不足,这样的话也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当然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有些地方的饮用水污染,或者食物中添加了一些不确定添加剂等等,如果长此以往地摄入的话,都会增加得胃癌的风险。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国包括东亚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都是比较高的。据统计,我们国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可以达到50%以上。而幽门螺旋杆菌已经是确定的跟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一个致癌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也造成了我们国家胃癌发生率的明显的增加。
    

主持人:
那我们如何去排查自己有没有罹患这个幽门螺旋杆菌呢?  

刘贵生: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目前有很多种方法,是否需要做胃镜检查分两大类,一类是需要通过胃镜检查的,我们把它归结为有创检查,通过做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取一块病理组织,然后做一个病理切片或者是做一个快速尿素酶实验。它的优势的就是我们在做胃镜的时候,可能一次就解决这两个问题,既看了胃里的病变,也同时可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准确率也是比较高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不通过胃镜做的检查,叫无创检查。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幽门螺旋杆菌的碳13或者碳14的呼气试验。它的做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我们通过一个药丸,这个药丸是含了一些同位素碳的,把它吃进去,然后在胃里,经过胃幽门螺旋杆菌的分解后,它会把这个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气体氨,然后通过呼气,把这个气体呼到一个袋子里。我们检测这个袋子里含有同位素标记的碳的含量的话,就能推断出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两种方法,碳13的方法应该是最好的,首先它放射性比较小,大人小孩甚至对孕妇都是可以做检测的。但是我们一般建议,对13岁以下的小孩或者是孕妇不建议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为什么呢?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的影响它主要是在成人阶段,对小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在孕妇的话,因为检测以后涉及用药的问题,可能我们并不建议在怀孕或者是在哺乳这个阶段还去做这个检查,否则的话,你查出来以后,治与不治是很纠结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

  哪些人是胃癌的这个高发人群?就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自己会被胃癌缠上身呢?
    

刘贵生:

  我们从医学上讲的话,有一个胃癌的高危疾病或者是癌前疾病,也有一个叫胃癌的癌前病变。跟胃癌相关的一些癌前疾病,比如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或者慢性胃溃疡。还有一部分病人曾经因为胃的良性病变做过胃切除。切除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得胃癌的风险就比较高,这种发生的胃癌叫残胃癌。还有一部分比如说家属里头有胃癌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里头,一级亲属得胃癌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

  我们在身体出现哪些状况,就是身体在反映给我们说,要警惕胃癌了?
    

刘贵生:

  胃癌的诊断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比较难。为什么?因为胃癌早期表现非常不典型。它早期表现可以仅仅表现为一个上腹部不适,或者是轻微的上腹痛或者上腹胀,或者仅仅表现为一个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往往就是先去买点胃药吃一吃,吃了以后症状减轻了,他认为自己胃就好了。所以说早期胃癌没有典型症状。等到出现非常典型的症状的时候,往往又提示病情可能比较晚了。当出现了下面这些症状的话,需要高度警惕。比如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吃饭减少得很厉害,或者最近一段时间,体重减轻得非常非常厉害,这就要高度警惕了。还有些人可能平时有胃炎胃疼的症状,但是吃点胃药就能减轻,但是这段时间突然发现,我胃疼好像吃什么胃药都没有效果了,而且程度越来越重,这个我们在医学上讲,胃癌的腹痛发生了变化,那他也可能这个胃炎发生变化了。当然有一些病人会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我最近怎么突然发现大便发黑了,甚至怎么吐了几口血。这些人都已经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了,这真的是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已经有严重的信号释放出来了,这时候一定要赶紧到医院做个检查。我们有时候还碰到有些病人问,大夫我怎么在上腹部摸到一个块?然后到医院一查,已经是个晚期胃癌。你自己都能摸到块,那肯定这个病变就相对比较大了。讲到这个地方的话,我自己有个很惨痛的一个教训,我们自己的一个职工的一个亲人,有一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是刘主任我父亲吐血了。我说吐血了,那赶紧到医院来吧,然后送到医院来。第二天早上我们就给他做了一个急诊胃镜检查,遗憾的是,一进去以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胃癌病变。作为我们来说都感到很痛心,因为我们自己的儿女都是做医生的,如果说早点去做这个检查,不至于病变发展到这个阶段。
    

主持人:

  那么就像您刚刚说的,就是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很难去判断自己是不是有早期胃癌的症状,所以说最好还是把这个胃癌扼杀在萌芽当中,或者说是提早地去预防,那么有没有非常好的一些办法去预防胃癌呢?
    

刘贵生:

  刚才我已经讲了,关于胃癌的发生机制和它的危险因素,其实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上要注意的。饮食上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吃过咸和腌制的食品,因为高盐饮食是可以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腌制食品除含盐量比较高以外,里面很可能还含有一些比如说黄曲霉毒素这些霉菌性的物质。腌制食品其实是我国老百姓很喜欢吃的一个食物,但是它的前提是首先要保证新鲜。还有一些熏蒸的食物,很多人喜欢吃烧烤,或者喜欢吃油炸的食品。其实这些食品长期以往摄入的话,对胃癌的发生都是属于比较高危的因素。那么应该吃什么呢?其实从我们饮食角度来说的话,我们还尽量建议吃一些相对比较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类的食品,这可能对预防胃癌比较好。其他的比如说β胡萝卜素,也是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有些人喜欢喝茶,研究认为这个绿茶含有茶多酚这个成分,对预防胃癌的发生也是有一定的好处。这是我们指的是从饮食方面的。那么遗传因素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因为你的基因是你父母亲带给你的。这方面的话,只是需要我们经常去检查检测就行了据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人,胃癌的发生风险每年大约是0.5%~1%。当然这个数值不是太大,但是如果长年累月,就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 如果你是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同时又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地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掉。。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确定的因素,就是刚才我讲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跟胃癌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得到证实了,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合并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了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您能介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胃炎类型吗?
    

刘贵生:

  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胃炎。其实我们平常讲的胃炎,大多数讲的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指的是我们吃的食物不干净,引起剧烈的上腹痛恶心呕吐;如果合并了腹泻,就叫急性胃肠炎。胃上的病变,大多数都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根据它胃黏膜的改变,一般分两大类,一个叫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原来叫慢性浅表性胃炎;另外一种情况叫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萎缩不是指的胃的体积的缩减,碰到有些病人说,大夫我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不是我的胃缩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说的萎缩,指的是胃黏膜的腺体发生了萎缩。因为这些腺体主要是分泌消化酶,分泌胃酸帮助消化。慢性萎缩性胃炎除过这个腺体萎缩以外,随着时间延长,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病理学改变。比如合并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叫胃上皮,肠黏膜叫肠上皮,肠上皮化生就是因为长期炎症的刺激或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刺激胃黏膜。慢慢从胃黏膜的特性转变成肠黏膜的特性了,这就叫肠上皮化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些细胞的形态、性质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变,这种转化,就有可能朝肿瘤方向发展,所以说肠上皮化生是我们胃癌的一个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再朝前发展,就叫非典型增生或者叫异性增生。异性增生指的是正常细胞跟异性增生细胞,两个细胞形态已经发生变化了。如果是个非典型增生的话,严格地讲,就是我们说的癌前病变。所以说到了这个阶段的话,一定要注意。但是这种病理学的改变,普通老百姓怎么去明确它呢?只有通过胃镜检查。胃镜下检查以后,首先可以看到胃黏膜是不是很光整,有没有增生性的改变。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以后,做一个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不严重,有没有刚才我说的那两种情况,还是非常非常直观的。所以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生肿瘤的风险是比较小的。而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细胞形态就发生变化。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时候,发生胃癌的风险就明显增加了。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如果是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我们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掉,胃癌的发生风险就可以下降34%到44%,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说明胃癌风险就能降低近一半。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说到做胃镜的话,好多病人老是觉得胃疼,难受。其实我国胃镜检查已经相当普及了。而且随着内镜的改进,内镜管子已经越来越细,内镜医生的水平越来越高,在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病人一定可以耐受的。如果说你确实觉得痛苦,现在可以在麻醉下做胃镜检查,叫无痛胃镜检查,也很普及。病人进去以后,大夫给你打个药你就睡着了。等你醒来以后,检查已经做完了,非常非常简单。
    

主持人:

  其实大家还比较关心的就是这个胃镜它对于我们这个胃还有我们的消化道的伤害大吗?
    

刘贵生:

  胃镜检查,我们刚才讲,在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有创检查。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必须下镜子才能做,但是作为一个我们需要明确疾病诊断的一个方法,我觉得它的创伤是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的创伤是什么,就是你在做胃镜的过程中,会感到难受和痛苦;在做完以后,假如有病变,需要取活检,取一点点小组织,小米粒那么大,对胃黏膜的损伤很小。而且我们的胃黏膜,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做完以后的话,有损伤它自己就修复了。所以说胃镜检查,并不像普通老百姓想的那么可怕,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洪水猛兽,而拒绝检查。
    

主持人:

  您刚刚也提到这个就是胃炎跟胃癌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除了胃炎这一种比较常见的胃部疾病以外,还有一种胃部疾病叫做胃溃疡。胃溃疡和胃癌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刘贵生:

  我们普通老百姓说的胃溃疡分两大类,一个叫十二指肠溃疡,一个是真正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发生于胃部的十二指肠球部,这种溃疡的发生一般来说跟胃酸有密切关系。它的治疗也是以控制胃酸为主。十二指肠溃疡发生恶变的风险是非常非常小的。另外一大类就是发生于胃黏膜表面的溃疡,叫胃溃疡。胃溃疡的发生除了跟胃酸有关系以外,还跟幽门螺旋杆菌有密切关系,还和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经常吃辛辣东西,胃黏膜老是受刺激,就增加了患慢性胃溃疡的风险。胃溃疡的病人,只要通过胃镜发现溃疡,我们都是要常规取活检的。为什么?因为胃溃疡是有一定恶变风险的,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的比较大的胃溃疡,或者是经过正规的治疗,溃疡一直不愈合,这种慢性胃溃疡发生癌变的风险就更高。所以说如果发现了胃溃疡,一定要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治疗,原则上治疗六到八周以后,复查一次胃镜,如果溃疡长好了,那问题就不是太大。如果它一直不长好,那就说明有恶变的可能,这时候就更要复查,更要再取活检,因为只要我们内镜下取这个病理活检,才能分清楚到底是一个普通的良性溃疡,还是一个胃癌引起的恶性溃疡。
    

主持人:

  再说回这个幽门螺旋杆菌,您刚刚说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一些方法,还有检查的方法,如果具体到治疗的手段上,它都有哪些治疗手段呢?  

刘贵生: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其实是非常规范的,因为我们国家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与治疗已经出台了五次专家共识。这些专家共识是根据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情况,治疗后细菌耐药情况,不停地进行修订。最新版的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都推荐四联疗法。四联疗法指的就是用四种药物。这四种药物中,两种药物是抗菌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本身是一个细菌感染,针对它治疗,肯定要用抗菌药。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抗菌药,有阿莫西林或者甲硝唑,或者克拉霉素等等。抗菌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原来用药的情况。比如原来没有用过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那么这两个方案目前来说,它的清除是比较高的。另外一联的话就是抑制胃酸的药物,叫质子泵抑制剂,就是我们平时治胃炎,经常吃的像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多拉唑这类药。它的作用是让胃酸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这样的话,有利于发挥抗菌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灭作用。还有第四种药物叫铋剂,它是一个黏膜保护剂,我们平时吃的这个果胶铋,还有丽珠得乐,还有胶体酒石酸铋等等,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我们的胃黏膜少受些胃酸的刺激。同时铋剂本身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这个四联疗法里头,比较关键的就是抗菌药的选择。抗菌药的选择没有统一的规定。现在我国的第五次指南里头,推荐比较多的是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但是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清除掉,那就属于耐药的细菌感染。总体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还有20%的病人为什么清除不掉,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病人可能对阿莫西林跟克拉霉素这两种抗菌药有耐药性。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其他的方案叫第二套的清除方案去治疗了。这时候我们选择抗菌药的时候,就要选择患者平时用的比较少的药,比如平时不太用甲硝唑,那我可能为他选用甲硝唑了。还有一部分,大约有5%到10%的人,用了我们目前常规用的这些抗菌药以后,幽门螺旋杆菌怎么也清除不掉,那就属于真的是高度耐药的了。我们现在在对这种病人,还可以采取使用原来用的很少的消炎药物或者抗菌药。比如呋喃唑酮,痢特灵,还有一个叫四环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小儿和孕妇慎用或禁服。这两个抗菌药,在临床已经不太用了。但正是因为它平时不太用,所以幽门螺旋杆菌对它反而不耐药了,清除率还是比较好的。
    

主持人:

  那您刚刚提到了多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类型,是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需要去医治吗?每一种我们都需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杀除这个细菌吗?
    

刘贵生:

  目前来说,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疾病的机制比较确定的,主要一个是消化性溃疡,另外一个叫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它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瘤,主要是发生在消化道的。还有一些比如说慢性胃炎,我刚才讲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了众多的萎缩或者糜烂,这部分病人发生胃癌的风险比较高。或者有些病人只是个慢性胃炎,有消化不良的症状,经过常规的按消化不良治疗,老是不缓解。这时候我们给他开一点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他的症状就缓解了。其他的话,就不是那么需要强制性治疗了。对有些病人,比如说没有症状,就要根据病人的治疗意愿,有些病人说查出来了这个细菌在胃里,毕竟是个危险因素吧。如果病人确实需要治疗,有强烈治疗的意愿也可以选择治疗。其他的还有一些特殊的病人,比如说虽然没有其他的胃病,但是家族中有胃癌的家族史,这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这时候我们还是建议他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一下。还有些病人长期吃阿司匹林或者吃引起胃黏膜损伤一些药物,对这种病人,还是建议他把幽门螺旋杆菌也清除一下。因为阿司匹林这些药物现在用的很多,心血管疾病或者脑血管疾病都在用,但是对消化道来说有潜在的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我们会经常碰到吃这种药的病人,突然有一天出现消化道出血了。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掉的话,就能减少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损伤的这个危险因素。阿司匹林那个药不能停,但我们可以治疗掉危害因素,我们至少去除一个,对病人要更好一些。
    

主持人:

  其实您刚刚谈的很多跟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知识,但是可能屏幕前的观众朋友跟我一样,也对幽门螺旋杆菌它究竟来自于哪里,它究竟是因为什么不太了解,您能不能给我们科普一下,跟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知识呢?
    

刘贵生:

  我们的胃里面属于一个胃酸的环境,这是不利于细菌生长的,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个例外,它是唯一可以在胃里寄生的一种细菌。有学者认为它在胃里的出现,可能跟我们人类的出现是同步出现的。它已经适应了胃里的环境,它本身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防御的能力,它可以分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这个氨离子,氨离子可以分泌一些气体氨,对我们胃酸是有中和作用的。相当于在它的周围,有一群氨云把它保护起来,胃酸给它破坏不了,然后它就可以在长期生存了。当然它生存在这个地方,一定不是老老实实待那个地方的,它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还可以刺激我们胃黏膜上皮发生一些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反应,长期以往就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也是为什么慢性胃炎容易反反复复的原因。所以说好多胃炎,其实都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
    

主持人:

  好,我们聊了这么多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知识,让我们再把话题回到胃癌上面。我有这样一组数据,就是我国就是在发现自己身患胃癌的时候,一期胃癌的这个概率只有在20%左右,大部分患者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晚期或者中期了。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刘贵生:

  这个也是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比较痛心的地方。其实胃癌的诊断,我们医生觉得是不难,一般做个胃镜都能发现。但是我国的病人就诊有个不好的习惯,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可能不去看医生,自己买点药吃。有些病人去看医生了,医生会根据症状判断是不是需要做检查,最重要的检查就是做胃镜。但是我们老百姓,对胃镜检查有点恐惧,该做检查的病人不做。可能当时这个病变去就诊的时候,只是一般的慢性胃炎或者是胃癌发生的一个相当早的阶段,却不去检查,过了若干年以后,等到症状很明显的时候,就是晚期了。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近邻日本和韩国学习。这两个国家也是东亚地区胃癌发生率很高的两个国家,但是在日本,胃癌早期诊断率达到70%以上,在韩国早期诊断率也达到50%到60%。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什么?大约在十年以前,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到10%。经过最近几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肿瘤防治学组这些机构大力推广肿瘤筛查,早期胃癌的发现率达到将近20%。那这跟国外比还是差距很大的。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早期胃癌?因为早期胃癌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如果做一个完全根治性治疗的话,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不到30%。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主持人:

  那有没有办法去提高早诊率,比如说从医院、社会、患者自身的角度来看的话,有没有什么切实有效去提升我国胃癌早诊率的方法呢?
    

刘贵生:

  首先我觉得从患者角度,一定要重视胃癌的筛查。如果出现胃部不舒服的症状,尤其是我前面讲过的症状比较明显的话,你一定要去看医生,让医生判断你需不需要做相应的检查。假如你本身已经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些跟胃癌发生比较密切的病理改变,医生一定会建议你做胃镜检查,这时候你就一定要遵从医生的医嘱去做这个检查。还有一部分情况,如果你家族里有这个肿瘤的病人,你自己也要小心一些。这是从个人层面,从国家层面,现在肿瘤的早防早治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了。不但胃癌,还包括其他各种恶性肿瘤。现在我们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在做早期胃癌的筛查指南。对于我国来说,人口太多,13亿人每个人都去做胃镜,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怎么办呢?只能说在普通人群中筛选出那些高危人群,把高危人群作为一个重点监测对象。怎么从普通人群筛查出高危人群,还是我们前面讲的,相当于做一个问卷调查一样:你有没有那些胃癌危险因素?有这个危险因素的话,包括几个。比如年龄,肿瘤的发生与年龄是有关系的。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论男女都应该作为肿瘤发生的危险人群了。还有刚才我讲过的那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这些病人都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我们可以做一些检查,比如通过抽血,首先判断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刚才讲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我们讲的是呼气检查。呼气检查毕竟不像抽血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可以先抽血做一个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查,如果抗体呈阳性,那建议你做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进一步呼气检查,明确有没有这个细菌感染,如果有感染的话就一定要由专科医生判断要不要治疗。另外,通过抽血检查,还可以测一些分泌素水平,还有胃蛋白酶原等,当然这个是比较专业的。通过抽血检查,可以筛查出是不是高危人群。如果是高危人群,我们就要建议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随访。当然,如何判断你有没有患胃癌的风险,我刚才反复强调胃镜胃镜,这里我还是要讲胃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胃镜、胃镜、胃镜,大家一定要重视胃镜检查,因为只有胃镜检查才能判断出你的胃的病变有多严重,需要多长时间去随访,你发生胃癌的风险有多大。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来说,如果有比较严重的萎缩,我们会建议你一年左右复查一次胃镜;如果已经出现了我刚才讲的细胞发生非典型增生的变化,那么我会建议你半年左右就做一次胃镜;当然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非典型增生,这病人其实跟胃癌就只是一墙之隔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建议你要尽快确诊,尽快找医生给你做胃镜下治疗,还是做手术。对慢性胃炎的病人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筛查,目的还是为了尽可能把胃癌在更早期阶段把它找出来,不至于发展到非常晚,那样的话不论从治疗各个方面效果都不好。这是我们筛查的目的之所在。
    

主持人:

  您刚刚提到说我国的早期胃癌的预防,还有早期胃癌的发现,那么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早期胃癌它是如何去治疗的,它的治疗手段都有哪些?
    

刘贵生:

  我们胃壁分为五层,如果胃癌发生于胃最里头那一层黏膜层,仅限于黏膜这一层,而没有朝下长。黏膜层下面是黏膜下层,基层后面还有浆膜层。它如果只是在最表浅这一层,那就叫早期胃癌。发生表浅这一层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内镜下把这个病变给切除掉,就是胃镜下的黏膜剥离术。现在关于胃癌的治疗尤其是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已经从传统的需要外科手术过渡到腹腔镜下的胃癌切除,更进一步就要进展到做内镜下的微创治疗了。因为微创治疗有个优势,就是既可以切除病变,又可以保留胃的器官完整性,不至于把胃大部分切除,因为切除以后会导致后续很多副作用。
    

主持人:

  胃癌这个肿瘤,它长的这个位置有什么讲究吗?比如说我们的肿瘤喜欢长在胃的上部,还是胃的下部,这个是跟我们个人的这个每个人的不一样的,还是说它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规律的一个判断呢?
    

刘贵生:

  肿瘤的发生的话,它其实你刚问的,确实它有一点的好发部位。一般来说胃癌最容易长的地方是胃窦。胃我们有两个门,上面叫贲门,指的是食管跟胃连接的地方叫贲门,它是胃的入口。胃的出口叫幽门,是胃跟十二指肠连接的地方。那么胃窦就位于哪个地方?在幽门的前面,食物要通过这里进去后快要进到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时候,前面一个开阔地就叫胃窦。这个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胃癌呢?因为这个地方是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定植的地方。所以说胃癌的罪魁祸首还是跟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系。另外一个好发部位就是贲门这个地方。贲门发生的肿瘤的话,一般来说恶性度是比较高的。肿瘤的发生一般容易在哪些地方?就是在上皮发生转换的时候。贲门上面是食管上皮,下面是胃上皮,它两个转换的地方就容易发生癌变。到了胃窦这个地方的话,就是从胃黏膜慢慢要到十二指肠黏膜了,也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癌。其实我们体内的好多肿瘤的发生,都有这个特点。
    

主持人:

  刚刚我们聊完了这个早期胃癌,现在让我们再把这个话题引到晚期胃癌上面,晚期胃癌有什么比较具体的治疗手段吗?治疗效果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刘贵生:

  如果说这个病人已经确诊为胃癌,那我们最好的治疗手段可能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因为胃癌是一个实质性肿瘤,所有的实质性肿瘤,如果有手术机会,都是尽量建议他做手术切除的。但是能不能做手术切除,我们要去做一些相应的检查来判断。比如说这个病人要做检查判断有没有其他地方的转移,包括临近胃的淋巴结转移、骨骼转移,甚至肝脏或者肺的转移。如果肿瘤发生了转移,那一般来说,手术的机会就不是太大了,也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你把原发肿瘤切掉了,但是肿瘤转移病灶依然存在。对于肿瘤不能切除的病人,只能做姑息性治疗了。比如可以给一些营养支持的治疗,或者用一些抗肿瘤的药物,如抗肿瘤的中药。作为病人来说,一方面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从心理上也是一个安慰作用。  

主持人:

  癌症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这个靶向药,那我们胃癌的治疗,针对这些中晚期的病人有没有靶向药呢?
    

刘贵生:

  说到靶向治疗的话,大家可能前段时间看到了《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它其实讲的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原理是什么?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发生的某一个基因去阻断它。它的治疗从特异性来说是很强的。假如说某一个肿瘤基因跟胃癌发生有关系,我们只要用一个药物把这个基因阻断掉,那是不是就可以治疗肿瘤了。当然从角度说治疗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肿瘤的发生是个多因素的,一个肿瘤肯定有好多种因素参与。当然我觉得,靶向药物的出现,对肿瘤病人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还是让他们看到了曙光。因为对这种病人来说的话,如果不能手术,化疗效果又不好,全身化疗副作用很大,如果能选择一个针对他肿瘤发生有确切作用的靶向治疗,至少对延缓肿瘤的生长来说,还是有相对比较好的效果的。
    

主持人:

  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是怎么样的?您现在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是怎样的吗?
    

刘贵生:

  关于胃癌的话,就说是我刚才讲过了,如果是早期胃癌,确诊后,无论是做内镜下的黏膜剥离术或者是外科手术,都是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都在90%以上。而对于晚期胃癌或者叫进展期胃癌,尽管我们做了包括手术之内的各种综合治疗,但遗憾的是患者五年生存率一般不超过30%。当然,这30%与消化系统其他恶性肿瘤比较,我觉得还算比较好的。消化系统是我们人体内肿瘤发生比较高的一个系统。我们国家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要占到三到四个。那么这三到四个中,胃癌跟结肠癌相对来说治疗效果还是要好一些的。尤其是结肠癌,只要发现以后手术切除的话,手术效果是很好的。胃癌可能稍微差一些,但是最差的其实是肝癌跟胰腺癌。这两个肿瘤首先它早期诊断可能不太容易,如果诊断以后的话,从治疗的手段来说也比较有限。由于这两个器官的特殊性,很难做到把病变切除。因为肝脏肿瘤要做肝叶切除;胰腺位置很深,做手术的话,创伤很大。所以这两个肿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里头,是预后更差一些的。胃癌我觉得还是属于一个中间阶段吧。所以说对胃癌病人来说,我们还是给病人积极检查,让他争取有手术的机会。如果不能手术的话,还是有些其他的治疗手段,比如化疗、靶向治疗。当然任何肿瘤的治疗,药物只是一个方向,我们的心理安慰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对,这是我接下来想问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心理状态还有一个精神状态的问题。其实除了医生的治疗之外,您刚刚提到,除了医生的治疗之外,肿瘤患者自己的心理和心情对于这个肿瘤治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的话,您会为我们罹患胃癌的这些患者,去做哪里心理疏导或者说是如何去排解他们内心对于胃癌的这个恐慌呢?
    

刘贵生:

  患了胃癌确实是不幸的,但是如果确实诊断胃癌,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我就讲我们临床上碰到的一些实例吧。其实在临床上肿瘤的发生,老年人更多见一些,但在年轻人中也不少见。我们曾经也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青年或者中年人患肿瘤的话,一般来说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预后,都要差于老年人。
    

主持人:
这是为什么呢?  

刘贵生:

  一方面,可能跟肿瘤的发生也有关系。因为肿瘤它是一个高速生长的一个状态。年轻人因为代谢比较快,所以肿瘤进展也快,老年人随着器官老化,肿瘤长的也慢。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是心态的问题,因为年轻人都是处于家庭或者事业很关键的时候,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一旦发生这些情况的话,有些人因为压力的问题,就会出现好多好多其他问题。而老年人因为肿瘤发生本身比较多,他反而会泰然地面对,这样其实对肿瘤的治疗是有好处的。我记得我们有一个病人,从诊断胃癌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以上时间了,他也知道自己是胃癌,过一段时间不想吃饭了,贫血了,到我们医院住住院,打打针输输血,到现在为止已经三年左右时间,他还依然生存着。所以说心态对我们疾病的治疗还是挺关键的。
    

主持人:

  您刚刚分享了好多您患者之间的故事,从医20多年来,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刘贵生:

  我走上从医之路,是受我的父亲影响的。我的父亲去世已经15年了,他是我国解放初期我们当地县医院的一名医生,然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国家政策他自愿回家做了一名乡村医生,那时候叫赤脚医生。从我小时候我对我父亲的印象就是什么,他每天总是背着一个深黄色的一个药箱,走街串巷。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晚上,只要有患者到家里来看病或者有人请他去家里看病,他总是义无反顾,随叫随到。说实话,他的知识跟我们比的话,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我觉得他用他那么一点医学知识,为我们周围的乡亲解除了好多的疾病与痛苦。这是他影响我走上从医之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现在走上从医之路已经20多年了,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来说,跟患者建立非常好的信任关系是很关键的。我再分享一个我的一个故事。我记得几年前,有一天是个星期一,我上门诊,病人非常非常多,然后有一名患者是我的一个慢性胃炎的老患者,他专门挂号来看病。坐到我跟前,我说你怎么了,又不舒服了?他说我今天不看病,我就向给你送两盒小点心,我看你成天非常非常忙,每天都是不能按时下班,这两盒小点心,在你饿的时候,你先吃上一点点,先垫垫肚子,然后你再继续工作。听到这句话,我非常非常感动。作为一名医生,帮助患者解除疾痛,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认可,不正是我们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或者满足感吗?我觉得就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患者的信任与理解,才一直支撑着我在这,我个人的漫漫从医路上一路前行。
    

主持人:

  您从医20多年,那么在这20多年的从医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许多的疑难杂症去解决,那么您觉得在从医的过程当中,您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呢?
    

刘贵生:

  我的研究方向其实主要是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的研究。我当时上博士的论文课题就是肠上皮化生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刚才我已经讲了,肠上皮化生其实就是胃癌的一个癌前病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癌前病变,分子生物学研究,能够筛选出一些早期诊断肿瘤的指标,我们希望把肿瘤能发现在更早的阶段,让病人获得更早的治疗或者干预。2007年,我去了一趟日本,到日本当时学的主要内容还是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日本是全世界胃癌研究最发达的一个地方,无论胃癌的发现率、早诊率,还有手术率治疗率都是非常非常高的。其实我们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日本的胃癌的防治经验。回来以后我主要在搞早期胃癌的早诊、早治还有筛查。包括内镜下的一些检查,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当然也包括我刚才讲的,早期胃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的治疗。这样的话,希望我的病人能得到早发现,早治疗,都能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主持人:

  谢谢,再次谢谢刘教授来到我们中经名医汇的现场,为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讲解,让我们更加了解胃癌它究竟是什么,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您医者仁心,这20多年来的从业经历,也谢谢陪伴在屏幕前的你,对于我们中经名医汇的支持。本次节目,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更多相关消息,请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好,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