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电商专供”不该是个“美丽”陷阱

2018年06月15日 09:09   来源:中国质量报   

  □岳 倩

  长久以来,不少平台销售的“电商定制版”“在线专供款”“网络专供版”等“电商专供”商品,靠着比实体店面更优惠的价格,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然而,不少想享受“价廉物美”商品的消费者,却猝不及防地踏进“电商专供”陷阱里,买到“价廉物不美”商品,引起普遍关注。

  本来,线上商品比实体店商品优惠存在逻辑上的合理性。电商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房租、人工等成本,这些渠道优势带来了价格的优势。另外,日渐增长的线上销售规模,带来了渠道上议价权的增长,电商可以要求供货商以更低的价格供货。但这些优势,并不能保证消费者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

  近日,“电商专供”家电产品关键零部件方面降低档次、服装在用料方面差别较大等问题被媒体曝出,通过偷工减料来实现低价,着实让人吃惊。据悉,这些电商专供产品与线下产品外观几乎相同、功能相似,不少消费者被蒙在鼓里。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虽然“电商特供”产品的质量与线下同款有一定差距,但“电商特供”产品为同一品牌商生产,也经过授权销售,所以不是假货,只是靠网络销售渠道销售。他提醒消费者,目前“电商特供”商品存在“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等情形,在购物时需谨慎区别认定。

  虽然“电商特供”并不属于假货,但却违背了诚信经营这一基本的商业道德。众所周知,消费者选择在网购节扫货,省钱是一个重要出发点。电商之所以能够成功造出网购“狂欢节”,也正是基于对这一消费心理的把握。但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消费者的省钱,是建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有网友表示,“如果少花钱只能买到一件质量次的产品,这样的钱还是不要省的吧。”

  商家推出差异化的线上专供商品,这本无可厚非,但以“价廉物美”为卖点,刻意混淆两种不同品质的商品,而不尽到相应的告知义务,让消费者用低价去买质次的产品,不仅让人质疑其“让利回馈”的诚意,还涉嫌变相消费欺诈,触碰了不正当竞争的红线。有关专家表示,商家应当保证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应尽到告知的义务,明示商品性能、构成和注意事项等,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玩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

  “电商专供”的形成,离不开品牌厂商的推波助澜,毕竟商品不是电商生产的。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潜力巨大的线上市场,品牌方自然想分的一杯羹,但又不愿和线下销售产生业务冲突,往往会专门分流出“电商专供”这个产品线,这些产品往往价格更低,但质量也有所下降。显然,消费者热衷于购买品牌商品的“电商专供”版,是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这也是品牌号召力的体现。品牌方无视消费者的信任,在生产同一款产品时执行线上线下双重标准,是不爱惜商信“羽毛”、自毁长城的短视体现。因为,生意场上,离开了质量,销售便无从谈起。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但“这种招数”使用次数多了,总会被发现,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会被列入购物“黑名单”。消费者唐女士表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觉得该品牌没有信誉,以后再也不会购买了。

  一分价钱一分货。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经济中,“价廉物美”通常是个悖论,好产品不可能有超低的价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今,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质量提升已成为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在消费领域,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购买力也整体提升,“电商专供”相关方应跳出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窠臼,努力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满足消费多元化的需要。至少应该做到的是,不管产品定价高还是低,都应该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质量,把消费决策权交给消费者,这才是“电商”的正确打开方式。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电商专供”产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商品标识和销售”,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

“电商专供”不该是个“美丽”陷阱

2018-06-15 09:09 来源:中国质量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