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汛期,四川筑牢防汛减灾安全“堤坝”

2025-10-22 16: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25年汛期,四川筑牢防汛减灾安全“堤坝”

2025年10月22日 16: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10月20日,四川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天气趋势信息,预计未来三天,四川盆地大部阴天多阵雨或小雨;川西高原大部以多云间晴天气为主。每年的5月到9月是四川省的汛期。尽管汛期已经结束,但降雨依然“在线”。

而回顾汛期的最后一月,四川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处于“三警齐发”的状态,防汛压力极大。不只9月份,今年汛期,四川迎来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先后9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四川顶住了压力,今年汛期全省实现洪涝灾害零伤亡,打了一场漂亮的防汛减灾硬仗。这项成绩的取得,背后既有全省防汛人在一线的持续坚守,也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机制的投用,这些新的“战备”和“战法”,给四川的防汛减灾增加了实力,也增添了底气。

新设备:科技应用增强防汛硬实力

9月30日,雅安市荥经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液晶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县范围内的降雨量。

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红松介绍,这些数据来自严道街道虎岗的一部水利测雨雷达,它可对半径45千米范围内、地面以上2千米垂直高度大气内的液态水数据进行监测,成为全县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气象卫星和水利测雨雷达构成了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水文站网分别是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它们共同实现对云中雨、落地雨、河道径流的雨水情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

四川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任务最重的省份,在四川183个县(市、区)中,175个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特别是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交通、通讯不便,难以布设常规雨量站。

为补齐上述区域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的短板,四川水利系统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73部水利测雨雷达,作为应对山洪灾害、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据雅安水文中心主任李杰介绍,与气象卫星对大气进行大范围的采样式观测不同,水利测雨雷达可实时生成连续高时空分辨率的网络化降雨实况数据,还具有外推1~3小时的预报能力。

据介绍,全省首批38部水利测雨雷达已于7月31日全部建成投用,第二批也已部分投用,目前已安装60余部,预计10月底前73部水利测雨雷达将全部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可无人机部署的雨量站——“雨神-1号”也于8月份也在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等地启用。该雨量站是四川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内容,同样是弥补无人区传统雨量站监测的短板和缺失的设施。

据了解,“雨神-1号”雨量站可通过4块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持续运行8年,内置北斗通信装置,通过卫星信号将搜集到的信息传至省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况下也能实现雨情监测、估测和预测。

此外,四川今年还在成都水文中心、遂宁水文中心的部分基层水文站点,陆续上新了一些北斗高精水文设备和声学在线测流技术,助力守牢水雨情监测预报的第三道防线。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陆续投用,让防汛人长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了我们应对灾害的硬实力,让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精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机制:机制创新提升减灾软实力

今年,四川的防汛值班并没有随着汛期的结束而终止,而是考虑到降雨情况,一直延续到10月17日。最后几天的汛期值班,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指挥大厅里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紧盯着岷江上游来水和灌区降雨数据。

“岷江上游来水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同时,上游的紫坪铺水库也是一个巨型的‘洪水调节器’,对下游灌区防汛减灾意义重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简称都发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刘强回想起今年的几次强降雨过程,至今印象深刻。

让刘强记忆最深的是今年的7月2日—4日,全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岷江流域防汛压力也剧增。

预判到7月初的强降雨天气过程,都发中心通过“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提前对接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共同研判会商汛期,在6月底提前拉低紫坪铺水库水位,预留出了2.2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经过这一番操作,当这一轮强降雨趋于结束时,紫坪铺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岷江干流洪水水位2~3米;同时,都发中心通过调节重点节制闸门,减少进入成都主城区的洪水,进一步降低锦江水位1~2米。

成都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曾科表示,得益于“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通过上下游联动,拦蓄岷江上游洪水、降低锦江河道水位,避免雨洪同步,极大减轻了成都的防洪压力。

每到汛期,水库安全度汛都是防汛的重点环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河流纵横,水库数量多、分布广。据统计,全省拥有各类水库8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超170座,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任务。

与此同时,全省80%以上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其中小型水库占98%、土石坝水库占88%,标准低、隐患多,且已运行多年。总结起来就是,四川的老旧水库、病险水库较多,这给水库防汛带来不小压力。

早在2023年10月,水利部就印发《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四全”管理、“四制(治)”体系、“四预”措施、“四管”工作为核心,推动水库治理从传统经验型向数字化、智能化跃迁。

为此,四川不断提升水库治理水平,以成都为试点探索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常态化推进水库安全鉴定与除险加固,有效守住了水库安全底线,构建起多维度水库运管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汛期防汛减灾方面,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实践:探索适合本地的避险方式方法

杜绝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除了抵御住江河洪水,转移避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这两公里沟道我负责,每天至少要跑一圈。”每年汛期,雅安市汉源县安乐镇安乐村党支部书记马凤倡都要骑着摩托车,顺着白岩河巡查隐患,“主要看看沟道有没有淤堵和其他隐患,桥梁涵洞尤其要看仔细。”

今年汛期开始后,马凤倡多了一个身份——村级沟长。和他一起上任的,还有其他5位村级沟长、8位乡(镇)级沟长、1位县级沟长以及11位点长,他们共同守护着白岩河流域。

今年,四川选择雅安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多个地区,启动了沟长制试点项目。该项目不仅注重动态梳理“沟长+点长”的责任体系运行情况,还致力于逐沟完善“一图、一表、一预案、一演练、一‘安全屋’”的防御措施,以此全面提升应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雅安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胡杨武介绍,沟长作为总负责人,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解决“自扫门前雪”难题,实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做到每条沟、每个点都有人管、管到底、管得住。

群众从家里转移出来,又将如何安置呢?

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曹古村,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安置点,成了村里人在汛期转移避险的“安全屋”。

所谓“安全屋”,是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创新设立的“3人1屋”临灾处置指挥机制,即转移避险“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督员”、安置管理“责任人”以及安置过渡“安全屋”。

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新建和改造提升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万余名群众提供临时避险之所,确保民众安全转移、安心避险。

“我们不仅要安排好群众在‘安全屋’的生活,还要给每一名转移避险的群众发放相关生活补助,这些资金由各地财政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发放,让老百姓愿意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川省水利厅防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上述机制,近年来,四川还结合本省实际,不断实践,探索设立了“大水调”、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等防汛减灾的新实践,通过各地试点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上述这些防汛减灾实践的不断创新和落地落实,各地找到了适合本地实际的防汛减灾新方式方法,防汛减灾的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方法也将逐步在全省推广实施。(李林阳)

(责任编辑:梁木)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