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深圳福田:海绵转型先行先试 担当作为善作善成

2022年04月14日 07:1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作为深圳市的“首善之区”,福田区致力于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绵项目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从“小海绵”向“大海绵+小海绵”转变,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筑牢“大海绵”根基

  湖水荡漾、水清岸绿、鱼鸟成群,曾经湖水发臭、水体浑浊的荔枝湖已焕然一新,这得益于福田区以荔枝湖流域为示范,开展正本清源、涉水面源污染整治,率先形成深圳“污水零直排”示范区。荔枝湖污水零直排综合整治工程是福田启动“大海绵”建设模式的开山之作,是福田“大海绵”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与一般的“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这一“小海绵”模式不同,“大海绵”模式积极统筹并规划整合“涉水”“涉绿”“涉改”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广泛而丰富的城市建设体系,是构建全域海绵的必行途径。

  2019年起,福田全面聚焦水务系统提升,在辖区各项水务工程中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正本清源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全覆盖;通过暗涵整治,疏通了淤积严重的暗涵;通过河流水环境治理,消除了主要河流及小微水体的黑臭;通过内涝整治,全面提升了防洪排涝减灾体系;通过碧道建设工程,打造了水城融合的碧道体系。如今的福田管网顺了、暗涵净了、水体清了、内涝少了、碧道通了,开创了海绵城市建设新格局,筑牢了“大海绵”根基。

  “大海绵”建设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修复了水生态、加强了水安全,实现了福田生态效益整体提升,促使海绵城市建设从分散式的单个项目达标转变为区域式的片区整体达标。截至2021年底,已有3个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片区,总面积约14.13平方公里,占海绵城市建成面积的52.74%,实现连片示范与规模效益“双丰收”。

  丰富“小海绵”枝叶

  “大海绵”建设筑牢海绵城市根基,“小海绵”建设则丰富了海绵城市枝叶。“小海绵”建设模式以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一量化指标为核心,附加提升面源污染控制率、削减城市内涝频次等效益,使城市具有“弹性”和“韧性”。

  在“大海绵”建设上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之际,福田区在“小海绵”建设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出精品“小海绵”项目,打造了一批既有景观又有功能、深受公众喜爱的海绵典范项目。截至2021年底,完成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项目177项,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0.24平方公里,占辖区建成区面积的35.63%,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和数量均居深圳市前列。

  此外,福田还推出“海绵城市社区科普导师”培训工作坊,创新建设海绵城市示范研究和科普教育双基地,让海绵城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2017年深圳将年度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以来,福田区已连续五年考评优秀。

  培育“片区达标”精品

  正在加速建设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是福田区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海绵城市先行示范片区的重要契机,也是福田布局“大海绵+小海绵”战略蓝图、实现片区示范输出的重要一环。

  在培育片区精品上,福田区计划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将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打造成海绵城市先行示范区规划建设新典范;将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打造成落实海绵理念的“世界客厅”、具有中国特色“海绵名片”。

  依托三大重点区域内的优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和公共空间海绵化建设,福田将构建“大海绵+小海绵”建设体系,通过提前谋划三大重点区域内“大海绵”建设工程,将原先碎片化、孤岛式的“小海绵”项目串联起来,形成弹性的、连片的、整体的“大海绵体”,将“年总径流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定量指标转化为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恢复、水安全体系完善、生活环境优化等居民可见可感的实际效益,使海绵城市建设有“面子”,也有“里子”。及时对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和效果定量化评估,推进海绵城市达标片区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碧水蓝天的美丽环境。

  (数据来源:深圳市福田区海绵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