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答卷

2021年10月12日 08: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 黄俊毅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开幕。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有力参与者、支持者和贡献者。

  加强法制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颁布和修订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修订调整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说。加强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是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从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等领域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有力指导;“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内容。

  建立起各类生态系统、物种的监测观测网络。中国构建了涵盖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样线总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建立物种资源调查及收集信息平台,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总体情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自2015年起建立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逐步覆盖31个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中央企业,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长江十年禁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任务开展了督察。

  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完善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机制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国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域总面积276.3万平方公里。

  中国近年来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说,以“十三五”期间为例,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在祁连山、贺兰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流域和区域开展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全国治理矿山修复面积约400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

  积极推进“爱知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宝贵经验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制定了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爱知目标”。但是,“爱知目标”全球实现情况总体不够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

  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20个“爱知目标”当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赵英民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为全球贡献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恢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一大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新路子;三是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四是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为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