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绘就美丽江西生态画卷

2020年01月19日 08:30   来源:江西日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并再次嘱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30个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协同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保持定力、强化落实,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赣水奔流,鄱湖浩荡。江西生态环境系统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生态篇章。

  探索污染防治攻坚战“立体战法”

  2019年1月8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紧锣密鼓地召开。这次会议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了一个新“职务”——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为了进一步压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重构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架构,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为“双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为副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架构下,设立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城市污染防治、河湖水库污染防治、交通运输污染防治等十个专业委员会,由对应行业、领域的分管省领导担任第一主任,相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分专业、分领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做到“管发展的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的必须管环保,管行业的必须管环保”。每一个季度,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像分析经济质量一样分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成绩,指出问题和不足。

  制度建设,走在前列。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企业承诺与双随机抽查、定期调度、约谈、领导包案、问题销号、典型案例剖析、培训指导、媒体曝光、责任追究等10项制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

  行动部署,迅速有力。把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按年度细分到设区市,分约束性指标和期望目标,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期望目标力争达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部署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30个专项行动。

  从机构到分工,从制度到执行,污染防治攻坚战“立体战法”带来的是标志性战役取得关键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

  蓝天保卫战方面:2019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89.7%,高于全国平均约8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中景德镇、赣州、上饶、抚州、吉安、新余、南昌7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2018年增加5城市。碧水保卫战方面:全省地表水(含国考、省控、县界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4%、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33%、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鄱阳湖总磷浓度年均值为0.069mg/L、同比下降15.9%。净土保卫战方面:调整优化完成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建成畜禽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场35个,对全省9.79万亩轻中度污染耕地实施了安全利用措施,约2.6万亩重度污染耕地实施严格管控措施。

  释放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创新活力”

  赣江是我省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83%,涉及范围广、人口多,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过去,按行政区域分割管理容易导致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局性不足和监管执法能力薄弱、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性和权威性不够,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方政府利益冲突和环保责任、政策标准、执法尺度、利益补偿难以协调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省在赣江全流域,包括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萍乡市、宜春市、新余市、南昌市、九江市8个设区市51个县(市、区)进行试点,统筹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健全流域多方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推动形成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共担、效益共享、协调联动、行动高效的新机制。

  这是我省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我省通盘考虑、统筹谋划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改变以往生态环保领域“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的弊端,实现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联动贯通。

  机构改革后,省生态环境厅在整合原省环境保护厅的全部职责,以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原省农业厅等4个省直部门的6项职责的基础上,确立了省生态环境厅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有关制度、负责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等16项,同时,突出了职能转变,明确了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省、市生态环境机构全部挂牌运行,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人员编制增加50%以上。

  通过机构改革,打通了地上与地下,整合原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打通了水上和岸上,整合水利部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打通了城市和农村,整合原农业部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整合发展改革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全省各设区市组建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负责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县(市、区)在整合相关执法职责和执法人员后,随同级生态环境部门一并上收到设区市,县级生态环境分局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压实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责任。

  我省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释放出创新的活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刚性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到2020年PM2.5年平均浓度力争稳定在二级标准内,全省地表水省考断面Ⅰ~Ⅲ类比例达到90.7%以上,国控、省控、县界断面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到28.6%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2%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4.3%以上、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3.8%以上。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双向通道”

  站在袁河袁州区彬江镇和分宜县洋江镇交界的断面,只见宽阔的河面,河水清澈、水量充沛。袁州区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这河水质量好坏,和我们影响不大,现在可不一样了,水质的好坏影响可直接‘折现’啊。”

  为促进全流域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去年1月,我省出台了《江西省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协议目标要求的,将由下游主体补偿上游主体;交接断面水质未达到协议目标要求的,将由上游主体补偿下游主体。截至去年12月,全省81个县(市、区)正式签订83份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除省级财政奖补签订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上游主体外,由签订协议的县(市、区)共同出资超3亿元,作为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形成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我省还设立30亿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环境影响不明显、社会影响小的38个项目类别试行环评豁免;与广东省签订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湖南省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是全国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时间最早、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之一;100个县(市、区)中94个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优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8%;截至去年底,全省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达11个,新增国家“两山”创新基地数量全国第一。

  江西用实践证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可直接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旅游是生态美与经济富的最佳结合,去年江西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仅国庆黄金周期间,全省就接待游客6261.61万人次,同比增长11.03%;旅游收入388.03亿元,同比增长13.6%。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把“百县百园”作为平台推动现代农业迈入由大而强的快速路,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6亿元,同比增长3.1%,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870亿元,同比增长5.2%。

  近两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协调的态势正在形成……

  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

  生态环保铁军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时刻以“生态环保铁军”的标准,确保要求不松、力度不减,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的要求,紧盯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大力弘扬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

  高水平承办2019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第七届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圆满完成全国首次铀矿冶辐射事故应急盲演任务,考核成绩为优秀,与省电力部门签订《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备忘录》,实现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创新,2018年度控制温室气体目标考核获得全国优秀。

  积极探索宣传教育工作新路子,创新性地把“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江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合二为一,打破以往“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的工作局面,并将2019年重点宣传工作列出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统筹调度。实现了“1+1>2”的工作效应,多项宣教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获共青团中央、生态环境部等八部委授予的“第九届‘母亲河’优秀组织奖”,成为全国省级层面唯一获此殊荣的宣教部门。

  生态环保铁军的打造,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环境基础能力: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16座,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49.15万吨/年,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约1126公里,3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累计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214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位列全国第8,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座,在建19座,建成黑烟车监测抓拍系统29套,在建17套。

  环境治理能力:30个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出问题33498个,目前完成整改20950个。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15个问题中,56个已完成,59个达序时进度;交办的3586件信访件,已解决或基本解决3283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17个问题,15个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在沿江11个省市中排名第2位。

  科技支撑能力:组建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江西)中心,在鄱阳湖周边3个市开展驻点跟踪研究。省本级率先引入大气专家团队驻点服务,建成省级大气污染智慧管理平台,开展省、市两级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在全国非重点地区省份走在前列。制定8项江西省强制性地方环境标准和1项推荐性地方环境标准。成立全省首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完成我省首例通过磋商成功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鉴定评估。

  服务保障能力:省生态环境厅每位厅领导定点联系帮扶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局,为地方编印5本攻坚作战指导手册,建设了网络培训学院,对重点行业企业推行保姆式的“环保管家”服务。学习借鉴生态环境部的做法,实施文件签办“首批负责制”,制定领导同志批示件办理工作细则,出台为基层减负措施18条,在机构、编制、人员、工作任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发文和会议数量同比下降20%。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