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继续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19年09月05日 23: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延安市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与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特殊的环境不但孕育出自由质朴的陕北民歌和安塞腰鼓那样雄浑直爽的高原文化,也留给当地人山原起伏的贫瘠土地。1998年之前,吴起县是中国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陕北信天游中“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就是当时写照。

  20年前,为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吴起县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既然不适合种地,那就退耕还林。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5.99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1.6亿元,有2.3万户10.5万人享受政策,户均领取补助资金9.4万元,人均领取补助资金2万元,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子,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广亮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起的生态几近崩溃,在“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中打转,痛定思痛,吴起县确立了“退耕一步到位”的超前实施方案和“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

  据了解,20年来,吴起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坚持“封、改、退、还、建、调、转、促”等做法,达到了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目的。而今,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黑鹳、豹猫、鸳鸯等越来越多的“精灵”们悄然归来,选择在这里安家栖息、繁衍后代。

  

  “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我县退耕还林目前正处于前一轮成果巩固、新一轮继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吴起仍然坚持不懈抓退耕还林,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富民产业。” 刘广亮表示。

  如今,吴起人民正继续谱写绿色篇章。

  近年来,吴起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五条主线为核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结合新一轮退耕,狠抓荒山荒地治理。吴起县国土面积大、生态历史欠账多,目前仍有百万荒山需要治理。近年来,吴起县借全市率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以“门帘地”、“插花地”为突破口,从2013年开始累计又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1.3万亩。按照规模推进、综合施策的原则,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采取“封、造、补、调、管”五大综合治理措施,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工程统筹安排,探索了家庭林场造林新模式,实行了县级财政补贴的办法,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再次掀起了生态建设的新高潮。

  结合乡村振兴,推进重点区域绿化。紧抓创建森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这个纲,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围绕“一城、四廊、两河、两区、多点”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大框架,启动实施了城镇四山绿化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重点工程,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全县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3.5万亩,景观林带2万亩,全力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

  结合脱贫攻坚,创新生态扶贫模式。围绕生态美要绿水青山、百姓富要金山银山的目标,按照 “脱贫攻坚+生态脱贫+20条措施”的总体布局。通过林业项目倾斜脱贫、劳务造林优先脱贫、生态补偿帮助脱贫、护林管护扶持脱贫、创新机制加大脱贫五大帮扶举措,对全县4569户建档立卡户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按照生态效益补偿+护林员+财政造林补贴+林下种养+劳务造林+退耕还林补贴的模式计算,仅生态扶贫一项,部分建档立卡户每年收入突破了6000元,最少的也在2800元以上,生态扶贫走在了全省前列。

  结合林分结构调整,实施生态优化战略。按照先封后育再造林、持续稳步强治理的总体思路恢复林草植被,以实施补植补造、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重点,通过整体推进、综合施策、财政配套的办法,大力进行林分结构调整,优化生态、提高质量。

  “吴起退耕还林不会止步,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真正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让城镇居民享受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刘广亮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