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青海三江源:退牧还草后,这里的生态好多了

2019年07月02日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三江源,这里的生态好多了

  ——来自青海三江源地区的见闻与思考

  【中华环保世纪行】

  这是一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神奇土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每年向下游输出62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惠及中国20个省区及东南亚5个国家;

  这里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拥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及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里也是全球生态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和无序开发,近几十年来,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里是青海三江源。2016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坚守与努力下,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土地上发生的可喜变化,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退牧还草后,这里的生态好多了”

  叶青村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位于长江源头干流通天河上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长江源头之水流经此处形成一个迷人的环状弯曲。

  虫草采挖季已接近尾声,50岁的叶青村村民多吉才仁准备收拾东西回到县城的家里。“以前我是个牧民,现在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一家人都搬到县城去住,每年五、六月份挖虫草的时候才回到这里。”多吉才仁告诉记者。

  据立新乡党委书记才仁松保介绍,当地居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放牧和挖虫草。2009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当地政府大力推行“退牧还草”,给予配合政策的牧民每人每年2100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

  如今,除了按时领取补助外,多吉才仁一家主要靠挖虫草和在县城做小生意为生,虽然收入未必有以前多,但他说自己并不后悔。“退牧还草以后,这里的生态好多了,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而且,在县城生活,小孩子上学和看病也很方便。”

  站在叶青村的山冈上,耳边清晰地听到谷底的通天河水奔流而过,湍急之处激起朵朵浪花,绿毡子般平坦的山坡上散落着点点黑色花朵般的牦牛……据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多加介绍,2018年4月,斥资2亿多元的通天河流域治理工程正式开工,通过植树种草、减畜禁牧等手段,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届时直接受益的农牧民将达2.26万人。

  2、当保护生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地处澜沧江源头的玉树州杂多县,是澜沧江、长江南源的发源地,也是正在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地位独特而重要。

  近年来,杂多县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青海省率先推动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污染,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原牧区特点的生活垃圾治理“杂多模式”。

  通往杂多县昂赛乡的道路两侧,每隔两三公里便能看到两座彩色帐篷形状的垃圾转运站,沿途不时活跃着生态管护员捡拾垃圾的身影。这些转运站的垃圾将运到杂多县城,按照危害等级和可回收程度,引入有能力的企业,由政府监督进行填埋或压缩转运处理。

  “垃圾换文具”,让环保理念走进校园,是杂多县治理垃圾问题的一个妙招。“两个塑料瓶换一支铅笔,一斤废纸换一支中性笔……”据昂塞乡乡长旦珍文秀介绍,这里的学校设有“垃圾兑换点”,学生们在路边捡到饮料瓶、旧书本什么的,均可在此换取铅笔、笔记本等文具。

  在青海省杂多县率先将环境教育纳入课堂,老师对学生收集垃圾和分类的情况进行打分,再加上每次环保课堂的成绩,最后根据总分定期发放文具作为奖励。如今这一教育成效正在显现——“以前学生们总是习惯随手丢弃垃圾,现在通过‘垃圾换文具’‘环保进课堂’等形式,大家的环境意识提高了”,旦珍文秀说。

  除了清理垃圾,生态管护员还肩负着巡护草场、监测野生动物、制止偷盗猎行为、预防森林火情、宣传生态保护等职责。一般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大部分村民都能胜任,为了保障民生,杂多县将生态管护员的岗位全部留给了贫困户。

  将生态管护员制度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管护者,从而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这一创新性举措,让当地民众获益良多。

  “以前干生态管护员,又苦又累,真是不好干;通过这几年的政策宣传,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干起来就轻松多了,再加上每个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何乐而不为呢?”昂赛乡年都村村民乐尕说。

  显然,在昂赛乡,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3、补偿机制化解人兽冲突

  雪豹守护着山川,白唇鹿像花儿一样盛开在山间,金雕自由翱翔在天空……在三江源,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更像是亲密的朋友与邻居。

  近些年来,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雪豹、棕熊、狼等昔日难得一见的美丽生灵因生存环境日趋好转而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于种群数量和食物链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它们的“肇事率”也随之增加,这让牧民们在欣喜之余开始感到烦恼。

  相关统计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所涉及的玉树州治多、曲麻莱、杂多三县均为人兽冲突的严重地区。因猛兽袭击,年都村每年平均每户损失4.6头牛,最高的损失达二三十头。

  在国家公园试点要求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背景下,要让世居于此的人们继续保护和善待野生动物,必须努力找到一种使牧民安居乐业、受损财产获得补偿的有效方式。为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率先在年都村试点,通过县财政支持、高校和社会学术组织资助、群众投保的方式,筹资建立了“人兽冲突保险基金”。“每社推选5名审核员组成管理小组,按照‘审核员调查取证—管理小组判定损失—审核筛选—全村公示—兑现补偿’的程序,以每头牛两岁以下赔偿500元、两岁至四岁赔偿1000元、四岁以上赔偿1500元的标准,建立起野生动物伤害补偿议事机制。乡政府进行全过程监督,尽量简化审核流程、降低审核成本,让牧民充分受益。”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管护站副站长才旺多杰说。

  截至目前,园区内共登记人兽冲突伤害事件222起,兑现损失补偿22万余元。据才旺多杰介绍,2018年,园区在生态建设示范村项目中,又增加保险基金15万元,并协调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众筹资金20万元,“希望通过更加科学完善的野生动物人兽冲突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取得可借鉴、复制的经验”。

  2017年6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此举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迈出依法建园的步伐。

  玉树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毅认为,如今的玉树已经进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阶段,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迫在眉睫。这几年,玉树从保障西部地区、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有效保护“中华水塔”的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太脆弱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要科学地分析研究政策导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各方面因素,从国家、省、州的层面分别立法,具体到国家投资建设的范围、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保障和人兽冲突的化解方法等内容,依靠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保障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李毅强调。

  (本报记者 张蕾)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