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明厨亮灶全覆盖 学生食堂不再是“隐秘的角落”

2020年11月18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郭慧岩

  近日,关于学生食堂传出不少好消息。据报道,今年年底,河南省中小学食堂将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到2022年底将扩大覆盖到其他学校食堂。浙江也提出,到2022年,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中小学和二级(含)以上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

  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更让家长们牵肠挂肚。使用过期食品、厨房食材与老鼠药放在一起、校外供餐单位卫生状况差、“营养午餐”变质等问题,追根溯源,它们的发生与校园食堂不透明、缺少充分监督不无关系。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学校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监控,实现食品制作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这些年,各地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作为重点工作,一些地方早已实现了全覆盖。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14日,全国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是84%。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全覆盖程度达到91%。也就是说,还有一些城市具有一定提升空间,需要加快步伐。

  此次河南“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通过将视频信息接入学校或教育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使学校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可随时发现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学生家长也可借助该系统参与学校食堂监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在实施“明厨亮灶”过程中,都赋予了家长监督权。其实,通道可以再扩大一些,增加学生及家长在食品种类、食堂卫生、食品提供者、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否决权”“评分权”,毕竟他们才是与食品“亲密接触”的群体。

  此外,实现了“明厨亮灶”并不等于可以一劳永逸,相关部门应将监管、检查常态化,做到真“明厨”、真“亮灶”,对做得好的地方的经验、做法及时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让“明厨亮灶”实实在在地保障学生安全。

  学校食品安全无小事。只有扫清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让监督的阳光照进每一处“隐秘的角落”,学生才能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家长及社会也才能更放心、更踏实。

  郭慧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明厨亮灶全覆盖 学生食堂不再是“隐秘的角落”

2020-11-18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关于学生食堂传出不少好消息。据报道,今年年底,河南省中小学食堂将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到2022年底将扩大覆盖到其他学校食堂。浙江也提出,到2022年,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中小学和二级(含)以上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

  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更让家长们牵肠挂肚。使用过期食品、厨房食材与老鼠药放在一起、校外供餐单位卫生状况差、“营养午餐”变质等问题,追根溯源,它们的发生与校园食堂不透明、缺少充分监督不无关系。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学校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监控,实现食品制作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这些年,各地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作为重点工作,一些地方早已实现了全覆盖。

  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14日,全国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是84%。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全覆盖程度达到91%。也就是说,还有一些城市具有一定提升空间,需要加快步伐。

  此次河南“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通过将视频信息接入学校或教育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使学校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可随时发现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学生家长也可借助该系统参与学校食堂监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在实施“明厨亮灶”过程中,都赋予了家长监督权。其实,通道可以再扩大一些,增加学生及家长在食品种类、食堂卫生、食品提供者、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否决权”“评分权”,毕竟他们才是与食品“亲密接触”的群体。

  此外,实现了“明厨亮灶”并不等于可以一劳永逸,相关部门应将监管、检查常态化,做到真“明厨”、真“亮灶”,对做得好的地方的经验、做法及时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让“明厨亮灶”实实在在地保障学生安全。

  学校食品安全无小事。只有扫清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让监督的阳光照进每一处“隐秘的角落”,学生才能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家长及社会也才能更放心、更踏实。

  郭慧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