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河滩种出“冬枣第一村”

2020年10月06日 07: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单江鹏

  初秋刚至,黄河岸边天高云淡。站在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万亩冬枣产业园的观景楼上,只见逾万亩冬枣大棚连天接地。

  “今年市场行情好,粗算下来,全村冬枣产业收入将超1.2亿元。去年,我们的人均收入就有2.5万元了,今年肯定更高。”从昔日“种啥啥不成”的河滩盐碱地到今日名扬四方的“冬枣第一村”,66岁的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感慨万千。

  20多年前的小坡村,除了有约5000亩坡地口粮田之外,其余上万亩都是严重盐碱化的黄河滩地。“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村里有地不能种,外出包地去谋生。”这首顺口溜道尽了这个当年省级贫困村的艰辛。

  1998年,薛安全当选村主任。为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致富路,他带领村干部先后邀请北京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在做好土壤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后,走出了在黄河滩发展枣产业的“第一步棋”。

  “拉一桶水,浇灌一棵苗”是小坡村人创业的艰难写照。薛安全是全村最早承包滩地试种的人。由于地下是苦咸水,枣树成活率很低,他们不得不从3公里外拉水,一桶一桶地用“甜水”冲碱。当年,他家的枣树成活率就超过了八成,亩均收入约为1500元。

  大荔县红枣研究院周爱英院长说:“这里的盐碱地pH值达8.5,种别的都不行,但很适合种冬枣。”

  为筑牢产业基础,小坡村先后争取来47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了引洛河水下滩工程以及渠、电、路等一系列农业设施工程,彻底解决了滩区灌溉问题。

  “嘎嘣脆,甜如蜜”,大荔冬枣在市场上广受追捧。但是,每年成熟季节,“秋淋”造成的裂果成了致富路上新的“拦路虎”。2007年冬天,薛安全带着村干部建起了大棚,给冬枣搭起了“雨伞”,效果立竿见影。

  把集中于1个月内上市的冬枣变成可连续收获5个月的冬枣产业是小坡村的又一板斧。勤劳好学的小坡村群众跟着带头人“上钢架棚”,一时间,双膜温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栽培等设施技术“次第花开”。棚栽带来的货架期延长,让小坡冬枣每年5月初就能在全国率先上市,一直热卖到国庆节期间。

  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在大荔县安仁镇党委书记闫金平看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是小坡村两委会的新征程。

  几天前,一场名为“秋韵大荔‘枣’想约你”的迎双节、庆丰收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小坡村田园综合体。从两年前开始,小坡村党支部按照大荔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智能绿色发展示范县的思路,做起了农旅融合大文章。他们投资1260万元规划建设了“冬枣小镇”以及西北首家轻轨观光旅游小火车项目,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网红桥、成人拓展训练、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近年来,小坡村还连续举办了全国性的冬枣推介会以及“开园节”“采摘节”等田园体验活动,力争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进三产加速融合。

  随着农产品线上交易迅速升温,小坡村也注册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打响了“村状元”品牌。目前,全村每年通过电商销售小坡冬枣1800余吨,销售额8000余万元,已成为集冬枣生产、经营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高效生态园区,村集体资产规模超6000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单江鹏)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

黄河滩种出“冬枣第一村”

2020-10-06 07: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