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专家辟谣:夸大茶叶农药残留

2018年03月07日 15:19   来源:新华网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辟谣茶叶农残问题 还茶叶质量安全真相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李楠) 近期有网络传言将2012年茶叶农药残留报告引发的媒体报道以及2013年央视二套播出的“信阳茶叶农药残留调查”等内容拼凑在一起,以《[央视曝光] 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进行发表,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引起极大反响。农业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专家表示,该谣言引用了央视的视频截图和东方卫视的视频,对视频时间未做任何交待,为博取粉丝眼球而拼凑不实消息,夸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危害性,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对即将到来的春茶生产销售带来负面影响。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百姓的日常饮品,其质量安全受到各级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为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部对茶叶开展例行监测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部门也对茶叶加工企业和市场流通环节进行监管,也就是说茶叶从茶园种植到市场消费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环节,政府一直在监管。

  农业部已全面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园上使用,国家标准对茶叶中的19个禁用农药提出了限量要求,2017年农业部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在全国16个重点产茶县取样755个,验证分析表明没有一个产品禁用农药残留超过国家限量标准要求。

  农业部每年对全国茶叶质量安全进行二次例行监测,重点对春茶和夏秋茶进行农药残留监控,近3年茶叶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6%、99.4%和98.9%,表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是可以放心的。

  近年来,茶叶产业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集成配套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生产出更安全优质的产品,并培育了一大批绿色、有机茶叶品牌,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一些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鼓励发展有机茶,2016年中国有机茶面积达到近8万公顷,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有机产品。

  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茶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多次修订茶叶农药残留限量,从2005的9个参数扩大到2016年的48个参数,限量标准不断从严,禁用农药的残留限量大部分按0.01mg/kg进行控制。各级政府对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督频率不断加大,密切监控茶叶质量安全动向,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在此,也提请广大消费者从政府主渠道获得质量安全信息,不要听信谣言和传播谣言,共同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

  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关于强烈谴责虚假不实报道的声明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