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谁持彩练当空舞”——看枣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纪实

2018年01月04日 20: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记者艾芳)“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京沪高铁呼啸而过,踏着寒意,听着喜悦,我们来到了素有“鲁南明珠”之称的山东省枣庄市,探寻这个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凤凰涅槃、绿色发展之路。

  从“煤城”到“绿城”华丽转身

  枣庄是我国著名的煤炭建材重镇。早在明朝乡民便开山取石、挖井取煤,一直到近代都是我国煤炭和水泥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被称为“一黑一灰”产业。面对资源的枯竭,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战略;2009年,枣庄市被国家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2016年,枣庄市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11处,拥有冠世榴园、微山湖湿地公园等。先后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昔日“煤城”变“绿城”,实现了华丽转身。

  这个华丽的转身是如何实现的?从近年来枣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2008年,枣庄开始探索实施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5年,枣庄市又被农业部整建制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再次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和农业绿色可持续试验示范任务的地级市。

  从“重中之重”到“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业资源濒临枯竭的环境之下,百姓的钱袋子和群众的菜篮子迫切需要农业发展才能富足起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既体现了“重中之重”的责任担当,又反映出决策者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眼光。

  枣庄市政府副市长霍媛媛说,自古以来枣庄就有崇农重农思想传承,从农民科学家墨子、鲁班、奚仲到农学家许行,无一不推崇农耕兴业。市委、市政府重视“三农”工作,这与枣庄向来崇农重农的历史基因不无关系,同时更是落实中央“重中之重”要求,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的必然结果。

  2016年,面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挑战,枣庄农业发展势头稳健,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位居全省前列;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18元,同比增长8.11%,增幅连续7年超过城镇。2017年,枣庄农业农村工作捷报频传,整建制被认定为国家首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前一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改革试验区二期任务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枣庄市农业局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央媒体分别对枣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长篇报道。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枣庄市农业局长王志翔深有感触地说,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最大区别,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了,而是懂农事、会管理、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枣庄市农业局创新农民培训机制,与青岛农业大学、枣庄职业学院联合成立了农民自己的学院——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并在校外建立了20余处实训基地,邀请院校专家与本地农业专家相结合,既对农民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又开展了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和资金奖补,探索形成了“一主多元(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二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点创新(招生方式,管理方式,实训方式)、四点结合(培训项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训方式与培训对象相结合,培训课程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受到广大农民热诚响应,目前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280人。为了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他们规划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千万”工程,从2016年到2020年五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0人、培养乡村之星100人。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市农业局党委提出了“带着感情服务农民,带着责任运筹农业,带着希望建设农村”工作理念,实施了“百村万户”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培训140个村农民1万余人;选聘313名农技指导人员,培育科技示范户3130户,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7处。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农技人员组团服务基层,建立帮包服务网点20个,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