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蔬菜价格一路走低 部分品种跌破采摘成本价

2017年05月26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蔬菜价格一路走低,部分品种甚至跌破采摘成本价,出现区域性滞销卖难现象。

  菜价持续低迷

  “4月初一斤还卖1.4元,现在已经跌到0.7元了。这个价连包地、采摘的成本都不够,只能拔秧改种别的。”5月25日,在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菜贩梅老四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梅老四在河北固安包地种大棚尖椒,自产自销,往年收益还不错。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告诉记者,上星期尖椒均价周环比下跌22.22%,商户多半赔钱。

  相对而言,尖椒价格跌幅还算“温柔”。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冬瓜价格同比跌幅超过70%,大葱、洋白菜价格同比跌幅超过50%。从六大类蔬菜价格波动情况看,叶类菜、根类菜、花类菜同比下跌超30%;果类菜次之,跌幅超20%;茎类菜略跌,跌幅在5%以内。根类菜中的白萝卜、胡萝卜,叶类菜中的大白菜、芹菜,茎类菜中的葱头,价格同比跌幅超40%。

  “全国蔬菜价格走低,和往年相比,环比跌幅较大,同比跌幅剧烈。”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孔繁涛说。孔繁涛参加农业部近期组织的蔬菜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刚从河南、山东等蔬菜主产区实地调研回京。

  4月份,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斤1.82元,环比跌4.7%,同比跌22.4%,比近6年同期平均价格低8.9%,为近6年来同期最低。农业部监测的580个蔬菜重点县,蔬菜价格也表现为相同趋势:平均地头批发价为每斤1.52元,环比跌6.5%,同比跌16.9%。一季度“蔬菜200指数”为119.51,同比低34.7个点。

  根在供过于求

  蔬菜行情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供过于求。具体地讲,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是主要因素,信息不畅、重叠上市又加剧了供需失衡。

  在海南租地种圆茄的蔬菜经销商姚凤仪告诉记者,以前他只种200亩,今年扩大到500亩,“一些人甚至租了上千亩地种菜”。

  像姚凤仪这样扩大种植面积的做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农业部监测,1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95万亩,同比扩大3.1%。其中,大白菜、大葱、冬瓜、花椰菜、蕹菜、丝瓜、苦瓜、姜、莲藕等9种蔬菜在田面积同比增长了10%以上;普通白菜、南瓜、番茄、大蒜等4种蔬菜在田面积同比扩大5%以上。

  “农产品当期种植面积主要取决于上期市场价格,一般而言,上期价格较高,当期种植面积就会扩大,反之亦然。”孔繁涛说。2014年至2015年,蔬菜价格稳中趋降,菜农种植意愿偏弱。2016年初遭遇寒潮天气,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加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蔬菜的种植效益凸显,导致农民去冬今春纷纷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除了种植面积扩大外,今春气象条件总体向好,蔬菜单产明显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大部分农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4℃,未出现明显异常天气情况,水热条件匹配良好,土壤墒情适宜,利于蔬菜生长,使得蔬菜单产水平普遍提高。

  供给侧要发力

  如何防止菜价暴涨暴跌?孔繁涛认为,产地有关部门要持续开展蔬菜种植意愿调查,将调控关口前移,提前研判蔬菜市场供需形势,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电视、报纸等手段,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与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引导菜农理性安排生产。另外,应构建蔬菜产销对接平台,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并加强产地销地合作,鼓励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企业、蔬菜合作社等主体开展长期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流通渠道,促进蔬菜均衡上市。

  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难题,还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一论断也契合蔬菜生产。

  在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河北张家口市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为避免无序生产、同质竞争,张家口市划分了坝上无公害错季菜、坝下丘陵区无公害错季菜、河川区无公害设施菜、无公害特菜4个蔬菜优势产业带。为确保张家口蔬菜“无公害”,当地农业部门近年来大力推广农家有机肥和防虫网、黏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等生态治虫方式,虽然生产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但蔬菜质优价高,供不应求,甚至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刘朋)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