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报告:约七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

2017年01月06日 1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为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在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上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 韩肖)1月6日,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在《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调查发现,约七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但仍存在迷信进口食品、消费偏重便捷性和价格、投诉问题食品的法律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科学素养需主动提升等问题。

  江青介绍称,为了解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情况,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CSISC)组织开展了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基于首页大数据Home GA(Home Government Affairs)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采集、分析和挖掘我国国民食品安全知识认知的相关信息,对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状况进行数据透视。

  报告以互联网上的客观存在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对相关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从国民食品消费习惯、食品安全认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对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状况的数据透视。

  该“报告”研究发现,我国国民在关注、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超过半数,占比为51.3%。

  “报告”建议,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使民众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关注、获取习惯。

  此外,食品安全也并非购买食品的第一考虑因素。食品安全性16.5%的占比排在价格20.4%,口味16.8%之后,15.9%的民众在购买食品时考虑品牌,10.7%的民众考虑购买便利性,10.1%的民众会考虑食品的健康性。研究还发现,菜市场、批发市场依然为是民众购买蔬果等食品的主要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约七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认为食品安全现状非常好的公众占6.3%,25.8%的公众认为食品安全现状还可以,38.1%的公众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一般;不太好和非常不好的公众观点占比分别为24.3%和5.4%。可以发现,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近年来启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对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辨别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在民众心中的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仍是国民食品安全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对于存在的问题,该“报告”指出,在各类舆论关注中,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安全教育、违法食品添加剂/物、进口食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维权、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安全流言/谣言、食品功效虚假宣传、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九大类问题内容最为集中。

  而民众盲目迷信进口食品、食品消费偏重便捷性和价格、投诉问题食品的法律意识薄弱、民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需主动提升等四大问题成为国民食品安全素养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

  其中,仅有6.6%的民众认为自己非常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在购买食品时,36.7%的民众会注意食品的品牌或商标,30.7%的民众会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16.0%的民众会注意食品外观是否完好,13.2%的民众会注意配料、食品添加剂等,3.4%的民众会关注生产厂家或产地。

  江青在分析报告时表示,要确保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除了政府大力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普通消费者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常识,能够降低购买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是判别食品安全谣言的重要技巧,也是遇到食品安全维权时的强有力工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起一个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食品安全才会有更加可靠的保障。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