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消费品行业亟待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07月29日 07: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玉

  “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近期中央举行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释放出的最强信号。“中国消费品行业也亟待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呼吁,“过剩经济不能仅理解为是钢铁、水泥、玻璃的问题,中国消费品行业的制造业也相对过剩,如乳业、饮料、酒类等等,有的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重”。

  但在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另一面,是很多中国消费者千里迢迢地跨境去买洋食品,这也更突显了中国消费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葛俊杰对此也深表忧虑,“当前我国消费品行业主要现状是:不缺规模缺结构,不缺速度缺质量,不缺需求缺供给,不缺便利缺个性,不缺产品缺创新。国内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因为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导致大量‘中高端购买力’持续外流。”

  在产能过剩的同时,消费品品牌也在不断老化,和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感、年代感越来越远。葛俊杰指出,比如在上海的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虽然代表了几代人的记忆,但是如果这些品牌还长期不变,未来还有多少年轻人会喜欢它、认可它?

  对于这种缺少拳头产品、缺乏强势品牌的现状,中国消费品行业到底该如何突出重围?

  在海外考察了一圈之后,葛俊杰也不断明确了破题的思路,“欧洲、澳洲、北美等全球的食品制造业基本都过剩,但产能过剩并不意味就没有市场,关键是需要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满足社会需求。”

  比如小小的牙签,在日本就分为S、M、L号,还可以重复使用,市场已经达到非常细分的程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零售业也竞争激烈,但是其四五百平方米的店面里,生鲜方便食品比重竟高达60%-70%。在国内被视为脏乱差的菜市场,在荷兰则出现了“缤纷菜市场”的新业态,通过加入丰富的业态和精心的布局,甚至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地标。

  这些见闻,都让葛俊杰看到了中国消费品行业改革的方向。

  其实,消费品的关键在于有人消费,而让人愿意消费的关键在于足够吸引人。因此,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继而生产符合消费者意愿的产品,正是葛俊杰认定的改革的关键。

  一方面,加强研究消费者成为重中之重。葛俊杰表示,光明集团将要推进基于C2B模式的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地把用户的需求(如产品价格、质量、样式等)搜集起来,再提供给相应的生产厂家,以达到消费者与企业的共赢。

  “过去我们的研发体系局限于产品研发、科技研发,现在对于研发要扩容,要对商业模式、业态、品牌、体验研究”。

  另一方面,更有力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以更到位地满足消费者的新兴需求。葛俊杰表示,“要以供应链整体高效、低成本、上下游信息共享、质量安全保障等为基准目标,重视和强化生产、物流、销售等全过程供应链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为此,光明集团不仅在国内整合资源,并购一些具备未来竞争力的价值较大的供应链企业,而且也在全球整合产业链资源。截至目前一共在海外收购了8家企业,这些海外并购主要聚焦在三大类型,全球品牌食品集成分销平台、资源类和品牌食品制造商。

  对于全球化整合的原因,葛俊杰解释说,首先要实现中国产品能够走出国门,让世界用上中国货;其次还要让国外优质产品更方便地来到中国,让中国用上世界货;最终,还要整合全球资源,从“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让中国品牌真正能成为全球品牌。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