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既要粮食持续丰收 又要绿水青山常在

2015年12月12日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如何实现“绿色增产”,实现粮食丰收和绿水青山常在的美好愿景,尚需不懈努力。

  生产与生态统筹 产量与产能并重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村党支部书记闫中杰挥锹挖开了一块地,不到30厘米便露出了黄土层。据他回忆,黑土层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多厘米,下降到平均20多厘米,而且还在继续退化。近些年,东北黑土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耕地地力的减退和土层的退化。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绷得很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在不断加大,如南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华北地下水超采造成漏斗区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严峻挑战,我国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专家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必须由单纯关注产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粮食产能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与生态统筹,实现粮食的“绿色增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四级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建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等。如湖南省在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过程中,采取逐步加密、分级、分区域组织开展稻米重金属和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一对一”普查监测的方法,累计调查取样10万多个,摸清了长株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稻米重金属超标分布区域、面积和程度,实行分区治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下一步农业生产要推进区域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粮食满仓和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

  实施绿色增产 描绘可持续蓝图

  农业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关乎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年初,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描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农业系统又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在9省市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开展秸秆还田、养畜、秸秆沼气等方面工作,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治理农田残膜污染,推动地膜标准修订,解决残膜易破碎、回收难的问题,在11个重点省份启动实施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示范推广;

  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改良土壤、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一系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努力正在进行。

  深化供给侧改革 调整优化结构

  农业实施绿色转型,首先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同步增长的“三量齐增”现象,导致我国农业进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降低农产品价格减少国家收储压力,那么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将面临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保持或抬高农产品价格,则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更加严重,国家收储压力将更大。

  因此,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我国下一步的粮食政策应该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升的前提下,适当调减当期产量。有专家分析说,“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实行轮作休耕试点,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际上是发出了适当调整近期粮食产量的信号。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一定要坚持依靠自身能力来保障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做到谷物基本供给、口粮绝对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粮食供求关系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保障全球的粮食安全。(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