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特供”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5年09月28日 07:2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1962年3月,一辆编号为751次的快运列车由湖北江岸车站出发。从江岸到深圳北,以往用普通车要运行7至8天,这辆快列全程只用了52个小时。这是中国首列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快运直达列车。

  对于这一新鲜事物,不久后,周恩来做出批示:“由上海、南京至深圳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同年12月11日,又增开了分别由上海新龙华和郑州北站始发的753次和755次快车。至此,供应港澳三趟快车体系正式建立。

  像所有“特供”一样,供港“三趟快车”承载了更高品质的产品。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曾表示,供港食品在港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99.999%。

  有趣的是,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在9月下旬举行的“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获悉,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首批招标的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将在明年投放国内市场,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将首先开始享用。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

  那么,此举是否预示出一种趋势,特供有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旦进入国内大众市场,特供所承载的品质保证是否还能一以贯之?“特供”的品质靠什么保障?

  作为供港生鲜的前沿,广东聚集着众多供港生产企业,而江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直承担着对供港企业的监管。江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张波说,几十年来,内地供港食品安全率达到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

  “从农药残留量到化肥的施用量,供港食品都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香港特区政府2012年第73号法律公布,发布了一项历时五年制定的全新的食物中残留畜害剂的管理规律,这个规定对进口或在香港生产销售的所有食品、农产品中的残留剂进行监管,我们涉及的农药是387种,最多是3657种。”而在张波的介绍中,这仅是供港食品所面临的其中一项考验。

  张波介绍,针对供港食品、农产品的特点,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检验检疫规范,建立了大监管体系、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大特区机制。

  “供港食品是由检验检疫部门全程负责,承担了从生产、加工、运输到出境的全流程监管,为加强监管力度,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溯源系统,从种苗、饲养、免疫、用药、出口尖端进行了全过程监管,特别对活的牲畜实行电子耳标的监管方式,实现对活动物的可追溯性。对农产品实行基地化种养,对土地、水进行严格检测,符合要求的给予备案,加工、通关的食品采用了视频识别技术。”在张波口中,这一套流程被称为“溯源全程监管”。

  源头上的保证,也是这套监管体系的流程之一。

  在检验检测体系中,还有着一系列规范条例。比如对动物的饲养场实行检验检疫的注册登记制度;对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备案管理制度。等等。目前已形成的一整套食品生产管理体系中,包括了产品溯源制度,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制度和农药残留的监控制度等等。

  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监管处处长彭云霞,已经从事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工作30多年。她说,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背后是市场准入的倒逼机制,一个是国际高端市场的倒逼,不管是供港、供日本、供美,这些市场准入条款都是非常严格的,形成一种倒逼;一个是监管部门的倒逼;还有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倒逼,出口食品特别是进入美国、欧盟这些市场,零售商都有一整套的国际认证标准的管理要求,包括PRC等。”

  “特供”为何难以回流国内市场?

  山东安丘市是农产品出口大市,是国家质检总局确立的第一个农产品示范区。山东鲁丰集团有限公司就位于安丘,1976年建厂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一直是一家出口企业,主要出口日本、欧盟、美加、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市场,产品覆盖禽肉制品、农业食品、罐头、调理食品、冷冻蔬菜、冷冻水果、干果、面粉等系列,综合加工能力50万吨。

  鲁丰总经理刘海燕说,他们的产品取得了9000认证,农场取得了GAP认证,检测中心通过了计量认证,各类产品通过了HACCP认证,同时还是日本禽肉注册工厂、欧盟的禽肉注册工厂、欧盟水产注册工厂。

  内蒙古科沁万佳有限公司以生产调味品和新鲜疏菜为主,20多年来产品特供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俄罗斯、迪拜等三十几个国家。在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之初,他的厂房、原料、质量体系等等就经过了一系列苛刻的检测,尤其是这些年来的不定期抽检,每一份产品都必须按照程序严格生产。

  然而,对于国内市场,这些企业不得不只能“望梅兴叹”。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外需不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经营面临严重的困难,举步维艰,极需开拓国内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有占领中国高端市场的态势。对于国内市场,早年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出口企业早已是蠢蠢欲战之态。

  但是,消费者对品牌不熟悉,是这些出口品牌不得不普遍面临的问题。“我们的酱油出口这么多国家,卖到10块钱一瓶,但国内消费者不认可,好产品卖不上好价。”这让于海龙很失落,尤其是在出口国外市场时,产品的价值会一目了然地体现在很多高含金量的证书资质上,但是面对国内消费者,这些证书变成了“一堆废纸”。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特供”海外市场的企业在突围国内市场时,不得不依仗商超。然而,这套游戏规则又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刘海霞介绍,在中国超市,进场费最高达到45%,而日本超市是15%。

  “对超市的霸王条款,我们感触太深了,高额的费用,账期又长,这个辛酸能写本书了。现在一个产品要进入超市,如果没有60%的毛利,干脆别进,甚至不做推销,不上保护员,到年底也是赔钱的。”于海龙感叹,在国内市场,企业很难专心只做产品。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看来,进入国内市场,这些“特供”出口企业首先就是协议方式没法适应,优质产品的保证在于年度协议,品种、数量、采信,给企业相对稳定的保障,但是国内目前是新发地模式;其次是交货方式没法适应,有90天、半年才结账的,外贸企业没法接受。

  “(供港产品)五个9的合格率,背后是什么?首先是国家强大的监管体系,不惜一切代价保香港,这是一个前提。第二是目标市场高要求,这是倒逼式的机制。第三是良好的商业环境,好东西应该卖出好价钱,这是香港最大的特点。第四是严厉的惩罚措施,尤其供应商一旦进入黑名单,在采购体系都会有影响,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特供”产品是否能真正回流?

  自1962年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商务部)和铁道部开通“三趟快车”为港澳供应鲜活商品,至今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以及70%以上的面粉都由内地供应,供港食品长期保持99.999%的抽检合格率。

  这说明国内并非生产不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

  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地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而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国检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

  在招标发布会上,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和国家认监委注册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供港标准生鲜产品的招标原则和监管办法。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尝试以供港标准进行监管及采购,通过“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渠道、统一结算”,达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的供港标准,以满足内地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消费需求。

  供应内地的生鲜平台,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确保“好孩子不变坏”,平台还将启用“双采信”,采信出口备案资质及采信HACCP(针对生产加工企业)或GAP(针对种养殖企业)*。

  价格方面也将复制供港采购平台,由商务部指导、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同等质量、同等价格,解决外转内模式的市场接轨问题。既保障企业获得应有利润,也保障消费者持续享受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市场“伪币驱逐良币”的顽症。

  出席招标会的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何小群副主任表示,此举是在保证供给香港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复制供给香港99.999%,即五个9的安全质量前提,挖掘出口产能,带动整体水平提升。下一步,国家认监委将落实监管职责,并通过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形成合力,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食品安全供制新模式。

  记者注意到,出席这一招标会的人员包括来自广东、深圳、湖南、云南、天津、吉林、河北、江门等地检验检疫局以及各省市驻京办、示范区所属地方政府,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特供出口企业选择回流呢?按照许京的说法,供港生鲜是一个突破口。

  

(责任编辑:李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