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汇聚国际权威专家 2015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今日在京举行

2015年04月22日 1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现现场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2日讯 (记者 韩肖)今日,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北京举行。40余名国际和国内权威专家,以及400余名来自政府、企业界的高层代表出席会议,并围绕如何以建设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为目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目前食品安全加上日益提升的环保问题,依然是决定现有食品企业竞争力及生死存亡的两大命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转型与价值提升而言,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将展现未来5-10年的发展走向。

  与会国际食品界权威专家分享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坦诚地对我国食品安全未来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建议。国际权威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随着产业链建设的强化,各种隐性矛盾将更多地浮出水面,需一一面对并化解。未来,将有更深入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面临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在欧盟国家中发生的一系列食品污染事件也曾沉重地打击消费者对欧盟食品产业的信心。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在科学和专业领域内持续加强合作,将相关经验进行分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分析,2014-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风险前移,原料污染成第一大风险,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但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二是食品造假已成为食品工业的毒瘤。近两年,以恶意添加为主,致人死亡的恶性安全事故已大幅降低;以劣代良,以假乱真的食品造假的诸多安全事件不断出现。三是随着中国食品原料进口增幅快速上升,供应链原料来源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四是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的力度依然薄弱,“重拾信任”需要强有力的公众科普,及良好的媒体环境。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是科学家与消费者认知间仍存在较大误差。

  “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正逐步推进,但是监管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目前,以抽样检测为主的监管模式,既达不到目的,花费又高;必须改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大会发言中指出。

  陈君石谈到,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盘点,可以看出消费者的认识开始趋向理性。同时要看到,我国食品产业的链条越来越长且具有复杂性,中小供应商的素质是关键挑战。要做到全产业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龙头企业的行动需要向上下游延伸。另外,食品假冒伪劣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的重点,尽管在专业上两者不是一回事。在国际上,食品欺诈或掺假被明确定义为犯罪,各国政府纷纷联合公安部门出台新措施。政府要增强公信力,必须重视打假。

  与会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尽管中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础仍需夯实,其中风险交流既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难题。“风险交流仍然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陈君石强调,新媒体利用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炒作,严重误导消费者,政府往往受到很大压力。如何正确引导舆情,开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大会召开的“中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依然吸引了数十家业内外媒体的积极参与。参会专家指出,强化“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远比危机到来时的“危机公关”更有效。而随着媒体与专家沟通的深入,目前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已趋于理性,2014年对食品安全的报道量减少30%。

(责任编辑:段丹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