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六成人选择喝自来水 近七成人对水安全不满

2014年08月15日 15:02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8月5日A9版

  

  许钦松到华贵路厚福大街2号居民楼问水 宋金峪 摄

  艺术家在行动之大许问水②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许诺

  8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在广州掀起了一场为期半年的“问水”之旅。为了更深入了解居民饮用水情况,许钦松通过本报以及手机腾讯网平台发布一项关于“家庭饮用水质量”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随着“问水之旅”的持续推进不断升温。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调查已经征得全国近三万名网友的意见,而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受访者对目前用水安全表示不满意。许钦松表示,该结果印证了自己的预测,接下来他会继续调研,为市民解开用水困惑。

  A[问卷·网友]

  “最后一公里”虽有二次污染

  最大问题仍在于水源污染

  “前几年我还是用自来水,但后来老是觉得有点腥味,就改用了桶装水。”8月3日,许钦松在调研荔湾区华贵路一带的饮用水安全时,有老街坊不禁慨叹。为了更深入了解居民饮用水情况,许钦松通过本报以及手机腾讯网平台发布一项关于“家庭饮用水质量”的调查报告。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调查已经征得近三万名网友的意见。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7.8%的市民会把自来水用作家庭饮用水主要来源,主要用于食用和卫生清洁。但仍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相比于自来水,他们更偏向于用桶装水或者街头自动售水机。之所以不选择自来水,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是出于对自来水水质的担忧。

  2010年,耗资89.3亿元的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营,600万广州市民从此喝上优质的西江水。然而不少街坊心中还是存在担忧。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七成受访者对目前用水安全表示不满意,而自来水水质是其中主要评判标准。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家的自来水水质是“干净、安全、清澈无味”。有超过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家自来水有异味。还有近三成受访者甚至表示,自家自来水存在“浑浊”、“有泥沙、油污等杂质”。为了改善自来水水质,有近七成受访者家里安装了自来水过滤系统。

  对此,在广州某旧式房改房居住的陈姨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近两年水质明显变差,流出来的水都有铜锈。经专业人士检测后,才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水里,而是在于大楼的供水管早已生锈,自来水流经管道时造成二次污染。按规定,这是属于大楼共用用水设施问题,需要居民自己维护,但由于各家各户意见不一,因此水管常年得不到维修,流出来的自来水水质就越来越差。据了解,这种因“最后一公里”管道得不到及时维护而造成的水质“二次污染”在广州相当普遍。

  除了“二次污染”外,不少市民还对水源地水质表示担忧。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八成受访者认为目前影响饮用水水质的最大问题是水源污染。“广州市中心区域用的西江水可以放心,但周边地区例如花都、从化等地部分区域用的是珠江支流,水质如何就不敢保证了。”有受访者坦言。

  B[问计·考察]

  接下来会邀请专家一同调研

  借鉴香港经验解开用水困惑

  得知调查结果后,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表示情况基本与自己此前的判断相符。“居民对用水感到不放心,一方面是受制于供水管‘最后一公里’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我们的水源地是否百分百安全?这要打一个问号。”

  针对市民关心的水安全问题,许钦松表示,自己接下来将会邀请一两位水质专家,去流溪河、西江等水源地进行调研。此外他还打算通过借鉴香港的先进治水经验,着力考察广州的治水机制。

  许钦松的“问水”行动也吸引了东濠涌公咨委主任、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等公知的关注。胡刚在看完调查报告的结果后坦言,该数据确实客观地反映了如今用水安全的现状。在采访中,他重点提到了有“广州备用水源”之称的流溪河,“流溪河算是广州的母亲河,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流溪河的水污染。”他说,“在从化一带的河流,因为城市扩展,导致生态被破坏,环境遭到了污染。”胡刚建议许钦松可以到石井河、流溪河等地实地调研水污染。对于市民担心旧管道可能影响水质等问题,胡刚则希望许钦松一行能取水化验,得出结果后,再提出系统的改造方法。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