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烹协:餐饮业重心转向团餐简餐休闲餐

2014年04月21日 13: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佟晓群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1日讯(记者佟晓群) 4月19,日中国烹饪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显示,2013年,餐饮业增速继续下滑,降幅进一步扩大,高端餐饮更是受挫严重,是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报告指出,随着高端餐饮的下滑和服务经营的全面转型,团餐、休闲餐及简餐将是未来餐饮产业发展重心转移的方向。 

  快餐正餐减缓 火锅西餐团膳强劲 

  报告指出,2013年度百强中,快餐、火锅、餐馆酒楼仍是主力业态,总共占据85个席位,营业收入总和占百强总营收的比重高达85.9%。 

  与2012年相比,火锅发展依然强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2%,占百强总营收的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25.4%,是所有业态中上升幅度最大的。 

  西餐发展同样迅速,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9.0%,营收占百强的比重也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幅度仅次于火锅。 

  团膳也表现抢眼,共有7家企业入围百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营收占百强总营收的4.4%。 

  不过相比火锅、西餐、团膳的良好表现,快餐正餐发展减缓。虽然快餐及餐馆酒楼营业收入占百强总营收的比例依然很高,分别居第一和第三位,但受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两大业态增速大幅减缓,营收同比仅分别增长1.0%、3.0%,营收占百强总营收的比重也是较上年降低最多的业态。 

  另外,休闲餐饮、宾馆餐饮也呈下滑趋势,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宾馆餐饮降幅更是高达8.0%。 

  川湘菜系、火锅烧烤最受欢迎 

  报告显示,在当前消费低迷的情形下,川湘菜系、火锅烧烤最受消费者欢迎。 

  调查显示,私人社交需求已成为餐饮消费最大诉求。除工作餐外,受访者外出就餐大多是朋友或家庭聚会,此两项的比例合计超过80%,商务活动的比例仅为11%。 

  报告指出,从各种餐饮业态受欢迎程度来看,传统菜系中川湘菜系是主流,占到受访者的82.2%;特色饮食中,火锅和烧烤则最受欢迎,分别占比36.8%、33.9%。 

  报告还透露,产品和服务仍是餐饮业的内生基因,“风味特色”最能吸引消费者,依然是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最看重的因素。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喜好的口味、饮食风味以及餐厅特色选择就餐地点。“就餐环境”、“口碑评价”紧随其后,餐厅所能提供环境的好坏以及其他消费者给予的间接评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未来投资聚焦团餐、休闲餐及简餐 

  报告显示,2013年,餐饮业增速继续下滑,降幅进一步扩大,高端餐饮更是受挫严重,是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餐饮行业进入冬季。 

  报告指出,随着高端餐饮的下滑和服务经营的全面转型,2014年餐饮业的投资机会将聚焦在团餐、休闲餐及简餐市场,另外,餐饮特色品牌也将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比社会餐饮,团餐的时间、地点、客户都是固定的,受政策冲击和市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纵观2013年,相对门庭罗雀的高端餐饮企业,特色休闲餐几乎每天都需排队就餐,生意火爆。 

  定位中低端、可连锁复制的大众化简餐,因其可复制性较强,对厨师的依赖度较低等因素也容易做大。 

  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下,团餐、休闲餐及简餐将是未来餐饮产业发展重心转移的方向。 

  除此之外,餐饮特色品牌也成资本市场关注焦点。特色品牌餐饮如转型大众的中餐副品牌、特色品牌店等,以其单个门店投资金额较低而容易扩张、产品更为集中和单一、客户群体明确锁定等特点,将更多地赢得未来资本市场的关注。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