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剧毒的致命鹅膏菌(白毒伞)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1日讯(记者涂亚佳 实习记者朱晓倩)在风和日丽的春季外出爬山、郊游实在是令人放松愉悦的事情,有些人还会趁此机会摘些野菜、蘑菇,回家之后用这些新鲜食材烹制美味。不过美食虽好,却要小心有毒!
据南都网报道,3月16日,家住东莞的刘先生带着一双儿女去谢岗银屏山爬山,看到有人采摘路边的野蘑菇,也跟着采了十几个带回家,并用这些新鲜的蘑菇做成菜,谁料吃了之后一家三口相继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毒迹象。目前刘先生与一双儿女还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尚未脱离危险期。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频频发生的误食毒蘑菇而中毒致死的事件,主要是由鹅膏属中的一些有毒菌类引起,其中在湖南和江西省,主要由灰花纹鹅膏菌引起,在广东主要由致命鹅膏菌引起。其实,由鹅膏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发生,在欧洲,大部分蘑菇中毒也是由鹅膏菌引起,主要是有毒的绿盖鹅膏、春生鹅膏和鳞柄鹅膏。
鹅膏菌中含有两类毒素:肽类毒素和非肽类毒素,其中致死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和毒伞肽。其中鹅膏毒肽注射后几天之内导致动物死亡,鬼笔毒肽是急性毒素,注射后2-5小时内就可导致动物死亡。
我国常见的3种有毒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中毒一般会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潜伏期:进食后发病较慢,短时间(6~30小时内)无症状;胃肠反应期:潜伏期后出现呕吐、腹痛等肠胃症状;假愈期:胃肠反应略有好转,状似康复,实际上正在发生肝脏损伤,期间肝、肾、心、脑等均有损伤;精神症状期:病人呈烦躁不安或警觉昏迷,严重者死亡。
鹅膏肽类毒素对人类的半致死量约为0.1mg/kg体重,一两个10克左右鲜重的灰花纹鹅膏菌或致命鹅膏菌就足以使成年人死亡。大多数中毒家庭食用的野生蘑菇,其大部分都是可食的种类,仅仅是因为不小心混杂了几个灰花纹鹅膏菌或致命鹅膏菌,结果就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民间流传的很多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如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色彩鲜艳的蘑菇,往往是有毒的蘑菇,不能吃,而颜色朴素的蘑菇则是无毒的,可以放心吃。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准确。很漂亮的橙盖鹅膏菌,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一些白色、灰白色或褐色蘑菇,与常见食用蘑菇的颜色相似,如在这次新闻中提到的“白毒伞”,长的很素雅,却含有剧毒。有毒的鹅膏菌常与可食用的鹅膏菌和其它可食菌类生长在同一环境中,为了预防中毒,在采摘野生食用菌时须格外小心,注意区分。为安全起见,最好不要随意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避免采食鹅膏属真菌。食用菌类后若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要立即进行催吐,并到医院进行诊治。

可以食用的橙盖鹅膏菌

有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
(责任编辑: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