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转基因争论应回归科学和理性

2013年11月08日 09:2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肖仑

  原标题:转基因争论应回归科学和理性 

  

  访问者:青评论

  受访者:黄昆仑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能错过

  转基因技术的战略机遇期

  青评论:最近有媒体披露,今年7月,有61位院士联合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开展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种植。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非常规动作?

  黄昆仑: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伯格教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微生物,这项技术被科学界认为是人类揭示生命现象、治疗疾病划时代的里程碑。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12年全球种植面积达到1.7亿多公顷,已经超过了中国现有耕地的面积,转基因作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在彻底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说是继杂交水稻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绿色革命。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印度开始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应用,转基因作物也给这几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农业技术可以挖掘的潜力越来越低,要增产就需要利用新技术,而转基因技术正好具备这种潜力。但是,由于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于是产生恐慌心理,这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决策。61位院士正是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到了转基因技术的生产潜力,看到了我国如果再不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就会错失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而在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方面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才联合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开展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种植的。

  青评论:据说,“院士上书”的内容中,有决策迟缓就是“误国”的说法。这是不是意味着,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种植确实不能等了呢?

  黄昆仑:现阶段是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战略发展黄金期的末期,如果发展再迟缓,我们将错失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将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同时,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决策的进程加快。转基因水稻在农业生产上的优势很明显,这可以从农民对转基因水稻的欢迎程度上表现出来。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呢?

  青评论:针对上书的61个院士,有人称之为“科学家共同体”,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决策应该由科学家共同体来定夺。但我们注意到,科学家内部对待转基因也存在争议。这样的共同体是否存在呢?

  黄昆仑:我不认为存在“科学家共同体”,只能说这些科学家对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有相同认识和共同观点,有相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也注意到科学家内部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存在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可以增产、转基因主粮是否应该商业化、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我国推广转基因作物后技术是否会受制于人等方面。首先,转基因技术是否可以增产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现阶段的转基因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通过降低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在分子标记育种、抗旱、抗冻、抗盐碱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对农业实实在在的增产在未来几年也会实现。其次,转基因主粮是否应该商业化这个问题,如果安全评价认为是安全的,对发展农业生产有效,转基因主粮为什么不能商业化呢?大家都说国外没有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其实不然,马铃薯在欧美等国家可以说是主粮,在美国批准商业化生产的马铃薯就有五种;一种在巴西作为主粮的豆类作物已经通过安全评价,计划在近两年商业化生产。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已有明确回答,凡是经过安全评价认为安全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制定了四个如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的国际标准,依据这个标准,世界各国都在批准转基因食品时进行安全评价,在评价安全后,才批准进入食物链。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批准转基因食品可以进入食品链。最后,对于我国推广转基因作物后技术是否会受制于人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转基因技术的自主创新研究,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科技研究资源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青评论:对待转基因粮食作物,人们有着不同的态度。有观点认为,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的原料是可以接受的,但转基因主粮不能搞商业化种植是一条不能突破的“底线”。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黄昆仑:我的观点认为,既然安全评价认为是安全的,对发展农业生产有明显效果,转基因主粮为什么不能商业化种植呢?

  青评论:据说湖北等地已经存在转基因水稻的大面积种植,这是不是有“越位”的嫌疑?这些水稻都做什么用途了?

  黄昆仑:湖北等地是否已经存在转基因水稻的大面积种植,这个问题我不清楚。

  青评论:在转基因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保持沉默,坊间颇有越解释越不相信的趋势,对此该怎么办?

  黄昆仑:这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让民众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转基因食品是怎么进行安全评价的。同时,媒体应客观科学地引导,不要把转基因问题作为一种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不要把转基因问题当做吸引眼球和博取大众欢心的题材,要为我国转基因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评论:有专家说:“转基因技术是一门中性技术,本身不存在安全问题。外界评价安全与否,其实是针对转基因食品。”您对此怎么看?

  黄昆仑:同其他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解决人类的农业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要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这也是世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共识。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完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体系,形成完善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监控体系,将转基因食品的风险降低到最小,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

  要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来参与转基因讨论

  青评论:10月26日,有消息称,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管理办公室证实,2012年曾委托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以转基因水稻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猕猴、小型猪等动物进行系统的代谢免疫、生殖、发育评价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试验才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测试到底应当怎么做?

  黄昆仑:1976年美国就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用于转基因生物研究的安全管理。1989年瑞士政府批准了第一个用于发酵生产奶酪的转基因微生物商业化生产,揭开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序幕。1993年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召开了转基因食品安全会议,会议提出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概念与原则》的报告。2003年7月1日,在联合国食品标准署会议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通过了三项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标准性文件。2008年又通过了“转基因动物来源食品安全评价指南”。这些国际性标准已得到150多个国家政府的认可,成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世界各国就是依据这些标准制定自己的评价和管理办法的。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和传统食品一样可以为人类提供同样的营养,即营养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增加毒性,即毒理上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增加食品的过敏性。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评价,在国际上已有一系列公认的实验模型和动物实验,已有的实验数据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需要用猪和猴来做安全性的试验。开展猕猴、小型猪等动物的试验只是为了在科研层面提供更充分的科学数据和资料,但不是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要求。

  青评论:有的科学家在反对转基因时,会转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材料,如印度20万棉农因转基因技术自杀等,这会让转基因讨论陷入泥潭。

  黄昆仑:参与转基因的讨论,要以科学数据和分析来讨论,不能用一些科幻式的臆想无限夸大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更不能引用一些已经证明不能成立的证据。印度20万棉农因转基因技术自杀等消息来源于某个极端环境保护组织,其消息并不是来源于印度政府,其可信度值得怀疑。还有一些报道说巴西的农民因为种植转基因大豆破产,其消息来源也值得怀疑。我今年去巴西也走访了一些农民,转基因大豆很受农民的欢迎。所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参与转基因讨论,特别是一些科学家,不要随意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不科学的言论,这不仅会误导民众,也会对科学家的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文/肖仑)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